小教场。
千余军士身穿铠甲,背着战术背包跑步前进,背包两侧的兜囊成了箭壶,二十四根箭羽随风微动。
沐英垂手在侧,对一旁的朱元璋道:“陛下,经过锻体术训练之后,军士背着三十六斤背包、合自身负重与兵器,依旧可以日行六十里而不甚疲惫。”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随手拦下四名军士,询问:“你们对这种背包可有何看法?”
军士惶恐,单膝跪下。
刘二见是皇帝问话,其他人不说,只好壮着胆子回道:“陛下,咱觉得这背包极好。以前行军打仗时,咱少不了丢三落四,现有了这背包,不仅不会忘了水囊,还多携带一批干粮,甚至还有空隙放点咸菜,这咸菜是腌制的萝卜,可好吃了,陛下要不要……”
沐英黑了脸,让你丫的回答问题,你怎么扯上咸菜去了,还敢让陛下吃你的咸菜,鬼知道你吃咸菜的时候打了几个喷嚏!
“陛下,他是一时紧张,慌不择言……”
沐英连忙说情。
朱元璋却没有怪罪之意,相反感觉很是亲切,笑着让军士打开背包看了看,果然有一个小小的坛子,打开之后,里面是黑黢黢的萝卜,连切都没切,上面还有一排牙印……
“好,不错。朕只是想问问,你们认为这背包哪里不好,朕好安排人重新改过。”
朱元璋夸了两句,闭口不提试吃的事。
刘二连忙道:“这背包哪里都好,就是能不能更大一些,咱带的东西不够多啊。”
朱元璋看向沐英。
沐英苦涩地笑了笑,说:“陛下,这背包可容纳四十余斤物,已是不少。若再增其量,恐有损战力。”
朱元璋微微点头,看向另一名军士,见其背包两侧兜囊都有箭也不奇怪,军中不少人是左右开弓,命军士归队后,对一旁的沐英说:“前几日工部之人去了句容,回来之后不吝赞誉之词。昨日朕下了诏书任唐俊为北平参政,他在谈吐之间,似乎受顾正臣影响颇多,竟也提出了养廉银的问题,还说希望借鉴句容方式,打造一些大院,招揽百姓做事,并提出以官商富民之策。”
沐英眼神中充满欣慰之色:“顾先生所做之事可成,只是,不意味着任何人可效仿。”
“哦,为何?”
朱元璋颇是好奇。
沐英从袖子里翻出一叠信,来回找了找,拿出一封信呈给朱元璋:“顾先生在书信之中,多次提到‘因地制宜,分策行之’这句话,以他的想法来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治理之策,不应统而论之。就如山多之地,强硬发展耕作是不合适的,毕竟山多田少,而变山为宝才是合适之策。”
朱元璋凝眸,沉声读道:“《周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世间唯一不变者,乃变化是也。地理不同,民风不同,所居大城远近不同,所临山川河流远近不同,当因地制宜,分策行之……”
沐英笑道:“这是顾先生在教导沐春、沐晟时写来的,他希望沐春、沐晟日后可以治理一方,为陛下分忧。”
朱元璋凝重地点了点头,抬头看向蓝天:“世间唯一不变者,乃变化是也!这小子似乎说得有些道理,古人之言,之事,未必都可以化作典要,还需因情况变化方可处理妥当。就此来论,他倒是通透,观他在句容所为,倒处处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