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重返1986 > 第13章 长见识(第1页)

第13章 长见识(第1页)

一路随车看着长安街两旁的景色,厚重的建筑让人看着就踏实。街道上各种样子的小汽车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景象。

来到火车站,远看还不显,到了近前广场上,才感觉这座大楼的宏伟。建筑的顶上,毛主席题写的‘北京站’三个大字刚劲有力。广场四周还有解放军站岗执勤,虽然人多,但心里也非常安心。

刚来到广场上,就被几个老太太的争吵声吸引,其中两个老太太手臂上还带着红袖章,上面写着——卫生治安。原来,一个大妈在广场上吐了口唾沫,被检查的老太太看见,要罚款五毛。大妈被人抓住,也很不好意思,赶紧用脚将唾沫秃噜没了,可罚款就不认了。双方争执半天,大妈好话说尽也是不行,被警告再不交钱就找警察了,大妈无奈交钱认输,这还被教育一番后才离开。

早就听说京城群众觉悟高,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还好自已没有什么不良习惯。

拿着介绍信和车票进入车站,里面空间更显宽阔,自已就感觉这大厅都比村里的学校大。

找车站里的工作人员,询问哪里能打电话,找到后给出版社打了电话,告诉对方我们的车次和大概到达时间。又开始找候车的位置,又走了半天才找到。找个排椅坐好,看时间还充足,这心里才踏实下来,肚子也开始觉得饿。其实早就该饿了,只是出远门心里有火顶着,再说坐汽车赶路吃东西也不方便。

在家里就准备了吃的,煮鸡蛋、烙饼还有几根嫩黄瓜。带了个饭盒还有一个罐头瓶用来喝水,就是这时候的罐头瓶,瓶盖都是一次性的,打开就不能用了,没法密封。

周围的人都是大包小包,有像自已娘儿俩吃东西的,有找人互相攀谈的,也有就躺在排椅上睡觉的。人们的衣服也都很朴实,有穿裙子的还好,穿西装和牛仔服的,感觉就是奇装异服。

吃过东西又休息了一会儿,看时间还有一个来小时,就有人在检票口排队了。母亲第一次坐火车,也不免着急,就想收拾东西过去排队。自已看时间还早,过去只能站着,就拉着母亲在椅子上等。

娘儿俩是卧铺票,不像硬座车厢人那么多,应该不用挤。

终于开始检票,人们都是一脸急切,好像生怕自已还没上车,火车就会开走一样。排在前面检了票的,都是提着行李就往里跑,这让后边的人更加着急。有些人动作慢了,就会被后边人一顿催。工作人员都是有经验的,有条不紊的检票放人,间或维持一下秩序,场面繁杂却有序。

上到月台,才知道在前面排队的都是有经验的。硬座车厢的门口,人们都拥挤在一起,东西又多,让后面的人急得跳脚。有机灵的和同伴一起来的,就让同伴先空手挤上车,然后把行李从窗口递进去,甚至有人在爬窗子。

这还只是平时,要是过年不知会是什么景象。

娘儿俩找到车厢,果然硬卧车门口人很少,基本不用排队。给乘务员看了车票,就上车找位置。娘儿俩一个下铺一个中铺,还挺不错,东西又不多,母亲一个大一些的包,自已背着个书包。

放好东西,坐在铺上,这才真正放松下来。母亲虽然言语少,但这是新鲜体验,也不免四处观望着。直到火车开动,这个车厢的人都没有坐满。人们打水的打水,洗脸的洗脸,不一会儿车厢就安静下来。

天还没黑,吃饭也还早。所以有人在过道里攀谈,有人躺床上看书,还有个中年模样的人拿出个收音机,就在过道座位上听广播。当然,更多的是像自已一样四处乱看的。

自已也带了两本书,这时也没心思看,打了杯热水放桌上。母亲坐在铺上往窗外看着,自已就坐到过道的座位上。

对面铺位是一对中年夫妻,那女的和母亲攀谈了几句,母亲就让自已管人叫大姨。也不知人家听得习不习惯,课本上都是叫阿姨的。原来那女的和母亲一样也姓邓,男的就叫大姨父呗。

他们是上海人,送女儿来北京上大学。不过两人的普通话听着挺自然的,自已家说话和东北口音比较接近,就像后来《乡村爱情》电视剧的口音差不多,大部分人都能接受,所以交谈起来一点儿障碍也没有。听说自已是因为写了小说被选中才去上海的,都很惊讶。特别这位阿姨,一直和母亲聊着关于自已的话题。

母亲虽然不善言辞,也知道捧着自已孩子说,什么喜欢看书啊,淘气啊,不喜欢说话啊之类的。

随后乘务员过来换了卧铺牌,到晚上各自吃饭睡觉。

一早醒来,火车已经出了山东来到江苏地界,路边的建筑和家里已经有所不同,也许是在火车上看的原因,感觉房子都低矮好多。还有的地方房顶都是平的,不像自家那边,房顶都是起脊的。

因为坐的卧铺,乘客没那么多,卧铺之间还有隔断,所以和硬座相比,感觉少了很多故事。但确实轻松很多,不然三十来个小时,人受罪不说,精神也会紧张,这时就对县里的安排又感激了几分。

天气还很热,所以饭也没敢带太多,第二天开始,就在过来卖饭的小车上买了包子稀饭吃。价格也能接受,最主要是能吃口热乎饭,人也舒服许多。

吃过午饭,又睡了一觉,其实没那么困,主要是无聊。新鲜感少了很多,书也不想看。这时就听见车里广播说前面就要通过南京长江大桥,这一下就清醒了,赶紧跑到过道窗边,在座位上坐好。过黄河因为是夜里,自已没看到。能看南京长江大桥就太好了,课本上可是有专门课文。

接近大桥时,远远就看到大桥两边高大的桥头堡,红旗造型的顶部巍峨壮观。火车要在大桥下层穿行,所以不能看到桥上的景色,心中颇感遗憾。但透过车窗能看到大桥两边密集而且粗大的钢柱,在火车奔行过程中快速向后移动。

视线透过梁柱,宽广的江面烟波浩渺,能看到巨大的货轮沿江移动,真觉得自已这一趟不虚此行。

火车在大桥上行驶过程,没有人说话,都在车窗前注视着这座奇迹。

真的是奇迹。一句诗词跃入脑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虽然毛主席的诗词描绘的是武汉长江大桥,但现在看来,用在这里更加贴切。

想到建造大桥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生产生活物资严重缺乏,建造桥梁的设备严重不足。桥梁的设计者和施工人员,愣是通过自已的努力,设计并建造好了这座大桥。

据说,大桥建成,因为国内没有相关验收经验。许世友将军安排118辆59式坦克开到桥上,进行载重验收,不但体现了对大桥建造质量的信心,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军民的威武霸气。

通过大桥,人们纷纷谈论起自已对大桥的认识。一位大爷说到,当时建造大桥,由于施工车辆严重不足,每天几万群众自发到大桥上义务劳动,肩扛手提,为施工工地运送材料,人们都以能够为国家贡献力量为荣。

自已想想那个场面就心情激动,俗话说人上一万,无边无沿。大爷的话也许有些夸张,但绝对不会无中生有。因为那个年代,修铁路、建大桥、修水库,甚至科学家的科学计算,所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项目,都是靠人海战术建立起来的,直至后世,大多项目也都在为国家发挥着作用。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的自信心,真应该是需要长久保持的,有了这个法宝,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想想后世,国家励精图治,后来被称为基建狂魔。光长江上就有一百多座大桥,不仅如此,国家还修建了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跨海大桥,国家的各项基础设施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

厉害了,我的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