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何故要谋反啊? 作者 大唐的老海贼 > 第 540章 汉34(第1页)

第 540章 汉34(第1页)

外交

遣使天竺,求取佛法

汉武帝曾派人出使身毒(古印度的音译),然而被昆明阻拦,没有成功通达。[41]

汉明帝夜梦金人后,于是遣使至天竺,问佛道法。他派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等十八人赴天竺,史称“永平求法”。[42]最终,蔡愔求得佛经《四十二章经》及释迦牟尼雕像,然后带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回到洛阳,这是中国与印度次大陆的首次直接来往。自此,佛教传入中国。[41]由于四十二章经是用一匹白马驮回来的,汉明帝便在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28]同时在外观上要求“悉依天竺旧式”。后来历经多次毁建,白马寺已非初创时的模样,但寺址从未迁移。[42]

白象传入中国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乾陁罗国(古印度十六国之一)进献了白象,“背设五彩屏风、七宝坐床,容数十人。初养于御马场,但它坏屋毁墙,逃到街市,逢树即拔,遇墙亦倒。百姓惊怖,奔走交驰”。后来,朝廷为大象专门建了个养殖场,定名白象坊。[47][46]

民族

对匈关系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后,因为国力的不足,对匈奴的策略由攻势转为防御。后来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主动要求内附,光武帝册封南匈奴,而且还和他们和亲。北匈奴看到东汉和南匈奴和亲,也要求和亲。光武帝于是和公卿们商量,一时难以决定。这时已是太子的刘庄说:“北匈奴因为南匈奴内附、和亲所以害怕我们,如果我们不攻击北匈奴,又和他们和亲,北匈奴不怕我们,南匈奴也会对我们有二心的。”光武帝于是决定不和北匈奴和亲。

刘庄在位期间,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游牧民族侵扰的威胁,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刘庄允北匈奴互市之请,但并未消弥北匈奴的寇掠,反而动摇了早已归附的南匈奴。只得改变光武时期息兵养民的策略,重新对匈奴开战。

永平十六年(73年),刘庄命窦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同时派班超等经略西域以对抗匈奴。

经营西域

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十二年(36年)统一全国后,致力于内部建设。对匈奴转为战略防御,对西域各国要求重设都护和遣送质子入朝的要求予以拒绝。这在当时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经过东汉初年约三十年的休养生息,东汉的国力大为恢复。在刘庄去世的前三年,刘庄决定重新对匈奴采取强硬措施。派耿秉(东汉名将耿弇的侄子)、窦固(东汉功臣窦融的侄子)率大军进攻北匈奴。耿、窦各率一路,窦军一直打到天山,耿军攻到三木楼山。大获全胜。两年后,耿、窦又率兵出西域,进攻车师国。车师国后王和前王相继投降。

在击败北匈奴后,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带着三十六个人纵横于西域,在鄯善国袭击并全歼了北匈奴使团。班超在西域活动的结果是西域都护重建,班超动辄带着西域诸国的部队,打击那些不肯听命的国家。自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六十五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12]

刘庄时对北匈奴和西域的策略,也为后来时彻底消灭北匈奴、控制西域打下了基础。

康藏高原

汉明帝永平年间,西南夷中,自汶山以西,都是汉人没有到达过的未知之地。在益州刺史朱辅到任后,“宣示汉德,威怀远夷”,于是白狼、槃木、唐菆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人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称为臣仆”。[29]白狼王唐菆作歌三章,越过邛崃山,亲赴洛阳朝见明帝,是为白狼王歌。[24]

吞并哀牢

永平十二年(69年),西南夷中的哀牢国王柳貌遣子内附,汉朝在其地设置哀牢、博南两县,又将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历史评价

东汉·傅毅:惟此永平,其德不回,恢廓鸿绩,遐方是怀,明明肃肃,四国顺威,赫赫盛汉,功德巍巍,躬履圣德,以临万国,仁风弘惠,云布雨集,武伏蚩尤,文腾孔墨,下制九州,上系皇极,丰美中世,垂华亿载,冠尧佩舜,践履五代,三雍既洽,帝道继备,七经宣畅,孔业淑著,明德慎罚,尊上师傅,薄刑厚赏,惠慈仁恕,明并日月,无有偏照,譬如北辰,与天同曜,发号施令,万国震惧,庠序设陈,礼乐宣布,璇玑所建,靡不奄有,贡篚纳赋,如归父母,正朔永昌,冠带儋耳,四方共贯,八极同轨。[15]

东汉·班勇:孝明皇帝深惟庙策,乃命虎臣出征西域,故匈奴远遁,边境得安;及至永元,莫不内属。[63]

东汉·张纲:文、明二帝,德化尤盛。观其礼为,易循易见,但恭俭守节,约身尚德而已。中官常侍不过两人,近幸赏赐裁满数金,惜费重人,故家给人足。夷狄闻中国优富,任信道德,所以奸谋自消而和气感应。[57]

三国·薛莹:明帝自在储宫,而聪允之德著矣,及临万机,以身率礼,恭奉遗业,一以贯之,虽夏启周成,继体持统,无以加焉,是以海内乂安,四夷宾服,断狱希少,有治平之风,号曰显宗,不亦宜乎。

西晋·傅玄:肃矣孝明,杖法任刑,勤综万机,察下以情,未弘道治,用致太平,专信俗儒,非礼之经。[15]

西晋·华峤:世祖既以吏事自婴,明帝尤任文法,总揽威柄,权不借下,值天下初定,四民乐业,户口滋殖,中兴以来,追踪宣帝,以锺离意之廉淳,谏争恳恳,常以宽和为首,以此推之,难得而言也。[15]

东晋·王嘉:“明、章两主,丕承前业,风被四海,威行八区,殊边异服,祥瑞辐凑。”[68]

南朝宋·范晔:1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岂弘人之度未优乎?[12]2显宗丕承,业业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胜。备章朝物,省薄坟陵。永怀废典,下身遵道。登台观云,临雍拜老。懋惟帝绩,增光文考。[12]

唐·杜佑:明章之后,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至于孝和,人户滋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