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十三年之后,满清的广东、福建等五省水师在厦门海、下龙湾等大型海战中接连战败,主力战舰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清廷又实施禁海迁界令。在漫长的三年里,广东、福建、江浙等省将剩余战船、船坞和造船木料焚毁殆尽。就连造船工匠都沦为乞丐,活生生饿死大半。
所以,开海展界之后,清军的海上力量非常孱弱。
山东一带稍微好一些,有那么几艘残存的战船;南方沿海四省的大型战船数量则基本为零。
在这种形势下,明军水师一度非常清闲。
第一次北伐时,水师官兵除了攻占吴淞口时,狠狠打了一个时辰。后面,除了武装巡逻,就是耀武扬威,清闲的很。
抵达渤海湾后,郑成功一面派快船监视西班牙舰队,一面加紧操练,准备在秦皇岛海域来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
没想到西班牙人不按常理出牌,非但没有进攻秦皇岛,反倒跑去拦截在途的运输船只,明军水师顿时陷入两难。
在欧罗巴,英、西、荷、葡、法等强国都是沿海国家,都倚赖海贸的收入,很注重发展海军。
好像养蛊一般,各国在长达数百年的海权争夺战中,航海、造船技术得以飞速发展。
为了能在风高浪急、遍地都是私掠船的大西洋生存,西班牙舰队的整体航速比大明舰队快得多,平均吨位大得多。
他们只要一离开港口,明军的侦查快船就得躲得远远的,连监视都小心翼翼,更别提衔尾追踪了。
这让海上获取情报变得异常困难。渤海纵横六百里,面积很大,想要完全掌握敌舰动向,必须将舰船散得很开。
可明军舰队的优势在于数量够多,如果散得太开,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况且,西班牙人也不一定要在渤海内活动,在山东沿海也是可以的。从崇明岛到秦皇岛的海途超过七百海里,想找到几十艘船简直是大海捞针。
西班牙舰船可以在沿途任何一个地点伏击,明军没法找他们出来决战。
所以,想让海运通道顺畅,只有派战舰为补给船队护航。
在御前作战会议上,郑成功提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底派多少船护航才合适。
派十艘八艘回崇明,肯定没法解决问题,遇到几艘西洋船就可能损失惨重;派上百艘实力足够,但如此一来,秦皇岛的安全就无法保证。
郑成功觉得,西班牙人渡过万里重洋而来,肯定不会满足于打劫几艘运输船。如果秦皇岛空虚,他们不集齐舰船搞一次突袭就太过愚蠢了。
到时,明军水师防御力量不足,又没法通知去护航的战船赶回支援,必将损失惨重。
总而言之,保护港区和为运输船护航之间,很难两全兼顾。
朱由榔道:“能不能将一部分民船当成战船来用。很多陆师将士都受过海战训练,上船当水兵……能不能行?”
郑成功缓缓摇头,显然觉得这个方法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