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是大明的藩属国,被列为“不征之国”,明廷还派遣官员驻扎吕宋,两地贸易往来也很频繁,因此,永乐帝微微一笑:“正好不远,不知这会儿番薯是否已传到吕宋了……”
若是如此,不正好坐收渔翁之利?虽是不征之国,但偶尔征一下也无伤大雅嘛。
【菲律宾当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已经种植番薯许久,陈振龙就发现这番薯可真是个好东西啊!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非常容易种植,几乎可以说一扔就长,耐旱、产量还大,他马上就想到闽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活在闽地的老百姓深处深山,土瘠民贫,雨水又少,人人饥馑,偶尔遭到灾年歉岁,饿殍遍野,惨状难睹!就想带回祖国,好造福乡民。但西班牙殖民者不允许一颗番薯出境,管控极为严格,陈振龙便在菲律宾偷偷学习如何种植红薯,暗中等待时机。】
永乐帝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我大明的藩属国,怎么成了那什么西班牙的殖民地??好你个万历鳖孙,连属国都震慑不住了!可恶!
永乐帝眉头一皱,朱瞻基也抹了抹头上沁出的汗水,心中却想,殖是繁殖、孳生之意,又还有尸骨之意,再加上个“民”……就仿佛那西班牙是踏着无数尸骨而在吕宋繁衍生息一般……听起来只觉阴风阵阵,可真让人不舒服。
【因西班牙的封锁太严密,一直到万历二十一年,已经50岁的陈振龙才找到机会,他不顾西班牙的枪炮、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番薯藤编入船只的吸水绳中,终于躲过了搜查,后来又经过七昼夜几乎没有停歇的航行,涉险将薯种带回了闽地的首府福州,在自家的田地里试种番薯。
正好隔年,福州大旱!眼看春日无雨,长到一半的青苗就要颗粒无收,福建巡抚金学曾望着打蔫的水田心中惆怅无比,陈振龙却没有藏私,他让儿子陈经纶向巡抚呈报了《献薯藤种法禀帖》,说明了番薯之利,建议官府带头试种番薯以解灾荒。
金学曾对陈振龙义举大为激赏,并命其在官田内试种。陈振龙父子7月种番薯,11月就开掘,只种了四个月的番薯就能丰收:“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试种有了成效,陈经纶立刻再恳请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
幸好啊,这个金学曾也是个好官,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通令各县栽种,果然大获丰收,闽地的饥荒很快得到缓解,活人无数。
但是明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红薯的产量一直很高,又很好吃,却也跟玉米似的没被重视,那会儿就是闽粤两地的百姓有种植,直到清朝入关,北方都还没有人知道番薯。】
明洪武,朱元璋:“……”
他也想知道那时候的朝廷怎么回事!
“张居正呢!他不是救时之相吗?万历那个鳖孙当政时传入的番薯,他身为首辅怎么不知道推广各地种植!”朱元璋无能狂怒。
秦王朱樉再次不怕死地插嘴:“爹,那会儿张居正早死了,您忘了,他万历十年死的,还差点被老四的鳖孙鞭尸。”
朱元璋阴森森地看了他一眼:“你再多嘴,就叉出去。”
朱樉赶紧闭嘴。
朱棣却摸着下巴沉思:那什么美洲还分南北?听起来那地方好像不小呢,又有那么多好东西……能找到,打下来吗?
【最令人敬佩的是,哪怕朝廷不在乎,陈振龙和他的后代子孙却一直致力于番薯的推广与引种,还无偿将种植番薯的技术传授给亲族、乡民,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们希望能用番薯救更多的人,希望百姓哪怕在灾年也不必卖儿卖女、都能活下去。
明末清初,陈振龙的曾孙在浙江鄞县试种番薯,成功把番薯从闽地推广到长江流域一带。乾隆年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带着好朋友余瑞元、刘曦把番薯引入山东,在北方各地成功推广。他们不仅赠送当地百姓薯种,教授番薯的种植方法,还自费张贴告示,动员百姓种植,还写出了种-花家历史上第一本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录》,这本书书-记录了番薯从吕宋引种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资料、还有在各地不同气候、土壤下的种植经验,是非常非常非常宝贵的农业科学史文献。
后来,陈世元的儿子,又利用去各地经商的机会,将番薯带到了河北河南和北京。而在四川的地方志中,则提到了陈世元好友余瑞元的子孙也通过经商将番薯带到了四川和湖南等地。
自此,陈家七代人和他们的朋友,终于完成了红薯在全国各地的推广种植,番薯因为产量高、易种植,也成为了天灾频发的明清百姓非常重要的口粮,遇到旱涝歉收的年岁,更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最后保障。
陈振龙和他们的子孙就好像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拯救万民的家族,要知道,从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带回番薯,直到将近两百年后的乾隆五十一年,当政的朝廷才正式下令在全国种植番薯,而在此之前,全靠陈家耗费了七代人的心血,自费奔走救民。
到了我们新种花成立后,遇到了那三年灾年,番薯更是成了“国之重器”,不知救了多少人。现在福州、福清等地还有金学曾、陈振龙和其子孙的功祠哦!】
七代人的心血……耗费了两百年的光阴!
陈家人如微小的星火,代代接力,不断点亮华夏九州亿万庶民生存的希望,没有人要求他们要这么做,他们却坚持了两百年。
而明清的朝廷却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