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这么多策论,都在阐述如何仁德行善、如何努力工作,却没有一个切中要害。
可这个策论……最后的一条鞭法,简直是太绝的,就像是一下点醒了弘治皇帝,他猛然站起身,不顾形象的仰天大笑:“哈哈,真是厉害啊!”
“陛下,怎么了?”
“哈哈,无事,无事!”弘治皇帝心中无比畅快,就这样的一篇策论,可以说为大明提供了战略方针,就像是三国时期的隆中对,把每一步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弘治皇帝兴冲冲的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名字……王浩。
是他?
弘治皇帝记性很好,这家伙前几日不是见过吗?
胖乎乎的,看起来挺笨的,以他的才能,真的能写出这种有内涵的策论吗?
一瞬间,弘治皇帝就想到了张鹤龄身上。
这个家伙,写个策论还神神秘秘的,难道在他眼中,会因为他写了策论,而责罚他吗?
真是太小看朕的肚量了。
不过,弘治皇帝心里清楚,这份奏章要是真扔到朝堂,威力不亚于地龙翻身,所有大臣的矛头,瞬间会指向张鹤龄……
不对,应该指向王浩。
弘治皇帝爱不释手的看了几遍,不露声色道:“斟茶,朕要继续看下去。”
萧敬早就等着了,一听呼喊,连忙为弘治皇帝倒上茶水。
弘治皇帝恢复了精神,继续翻阅了起来,等到翻看张延龄的奏章时,刚看了几眼,就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间接延缓了大明小冰河时期的到来。
又是一篇国策之论。
只不过这一次,是讨论的军事。
自土木堡一战后,让所有人都发觉,大明军事竟然如此糜烂,将帅昏庸怯懦,军纪废弛,兵无斗志。
于是,那些躺在功劳簿上的勋贵二代三代们,几乎被一网打尽,勋贵原本作为大明的基石,手中的兵权被剥夺殆尽,由那些文官接手。
比如说,将领的任免,或者军队的各项主张,都是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任命。
而由勋贵组成的五军都督府,也已经变得名存实亡。
可文臣治军,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现在让文臣担任将领,或许会有益于现在,可绝对会对以后留下大麻烦。
张鹤龄详细写了练兵强军之策,摆事实,讲道理,前后启承,步步深入,写的非常有创造性。
“哈哈,萧敬,拿酒来!”
弘治皇帝大喜。
“陛下,您从未饮酒,今日为何突然……”
“心中喜不自胜,唯有喝酒方能展朕心志!”弘治皇帝脸庞红润,他一直以来克制、谨慎,从没有像今日这般,如此的感到畅快。
萧敬急匆匆的下去,没一会儿拿着酒回来了,询问道:“陛下,用不用找人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