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那些国家都是傻子?的确无论在哪个时代,掌握巨额财富的都是少数人,可诸如金银这样直接作为货币使用的贵重金属,一旦外流过多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经济循环的崩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换言之,一旦大汉的商队交换金银的数量过多,必然会让对方感受到来自内部的压力,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要么减少金银交易的数量,要么拉别人下水。
实际上,就像是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大汉的丝绸使双方的贸易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的……
所以这个生意本质上就是一个用来进行短期快速积累财富的一种手段,属于是在割周边国家的韭菜罢了……
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
自从荀攸将曹操在修路一事上的投入与毋丘俭说清楚了之后,毋丘俭麾下的这支军团狠狠憋了一口气,就等着把路修完狠狠收拾一下盘踞在辽东的公孙家了……
而此刻的辽东,却是另一番景象……
此时的辽东太守名为公孙恭,当然这只是汉庭的称呼,公孙家自己更愿意别人称一声辽东王。
不过到了公孙恭这一代,这辽东王的名头已然是有些名不副实了……
公孙家原本也算是大族,祖上本是西汉丞相公孙弘,公孙家更是袭爵平津侯。
公孙度也算争气,董卓入京之后,凭借着同乡徐荣的关系,公孙度谋得了辽东太守一职,不但避免了随董卓覆灭的下场,还为自己谋得了一块根基之地——辽东!
占据了辽东之后,公孙度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借着天下诸侯讨董的时候,公孙度在辽东严刑峻法,杀得治下百姓与邦国瑟瑟发抖。
夫馀国王尉仇台更是主动成为辽东的附属,而高句丽则是在与公孙度一战之后彻底成了辽东的附庸,随后公孙度更是西征乌桓,威震海外!
自此,辽东一带彻底没有的第二个声音,而公孙度也顺势自封了辽东侯,并将辽东分为辽西与中辽二郡,各设太守,辽东之地至此沦为了公孙家的独立王国……
怎么说呢,至少故事到了这里,公孙度没给祖上那位公孙弘丢人。
而在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也是个人物,甚至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较之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用一个词来概括公孙康对辽东的统治来说的话,那就是“恃远不服”,是的,公孙康在位主政期间,一共主张过两次军事行动,全都是针对外族的。
第一次是建安十四年,公孙康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焚烧邑落。
而第二次则是韩濊,不过这一次,公孙康并未亲征,而是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朝鲜京畿道、并忠清道之地)并遣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濊,安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虽然历史上对公孙家的评价偏向于负面,多称其残暴不仁,但对于汉人来说,至少在其数代治下,三韩之地的叛乱是历史上影响最低的时代。
想想后世关于两个民族间的战争:汉朝3次,西晋1次,南北朝时前燕2次,后赵1次,北魏2次,东魏1次;隋朝杨广4次大规模进攻;唐朝4次,五代十国也有征伐,辽金各1次,元朝2次,后金在皇太极时征伐1次。
似乎只有明朝没去打高丽,不过么……
当时的高丽自认与元朝是“甥舅”关系,在朱元璋覆灭了元朝之后,主动过来开打了……
啊,话题有点偏,说回公孙家。
公孙康在建安十四年去世之后,由于两个儿子年纪太小,便由公孙恭被推举为新的辽东侯,不过比起其父兄二人,这位公孙康就算是说上一句守城之君都有些抬举……
一如现在这般……
喜欢曹操的痞军师()曹操的痞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