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华夏鉴定网官网 > 第三十二集 鬼谷选陵(第4页)

第三十二集 鬼谷选陵(第4页)

镜头闪回,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派人选陵,征求众臣意见。

众臣见问,大都建议选在骊山。惟鬼谷掌门李靖因知己妻红拂乃是骊山老母,不愿此山再经土木工程,更不愿使唐太宗与秦始皇共争其山上仙气,故此极力推荐九嵕山。

太宗当时便问:卿非阴阳家,因何如此肯定此处风水胜过骊山?

李靖答道:臣是鬼谷纵横派掌门,所学远远高于阴阳家,陛下所深知也。九嵕山左有五峰山,右有嵯峨山,北有黄土高原,南临渭河,与太白、终南山诸峰遥相对应,阴阳家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后有靠、前有照,更有拜山,无一不备,诚是上佳风水宝地也。

太宗:如卿所云,大似有理。但历代帝王,因何皆都不选此山为陵?

李靖:当初汉武帝看中此地,问于群臣,大都说好。惟东方朔反对,故而弃之。

太宗:那东方朔因何反对?

李靖:东方朔云,选陵址须考其三事。其一曰龙,即地脉行止起伏走向;其二曰砂,看主山与周围群山朝迎;其三曰水,看水口及其流向,并与山形映照。九嵕山是笔架之形,要选陵址,须选中间帝峰之下。但三峰高低不均,不利于后代子孙。且九嵕山后有泾水,割断山脉,意谓陛下身后,重者江山易手,轻者国势不兴。汉武帝闻此,故弃此山。

太宗:既是如此,卿因何又让我择此为陵?

李靖:时移事异。九嵕山帝气所在,其势明也。汉武帝欲选陵于山下,故此不妥;陛下若选在山上,依主峰为陵,并取名为“昭陵”,则万年之基,无可动摇也。

太宗大喜从之,遂命于此处依山为陵。其后武则天即位,正应泾水割断李家龙脉之说,然复因“昭”字,又接续李氏江山社稷,此乃后话。

闪回结束,书归正本。

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环拥舅父长孙无忌脖颈,号恸将绝。无忌揽涕,请天子止悲升朝,处分众事以安内外。太子不听,犹自哀号不已。

长孙无忌喝斥道: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匹夫愚妇,唯知哭泣!

因时在终南山翠微宫,恐京师及四夷震荡,故决定秘不发丧。当月庚午日,长孙无忌等众臣请太子先还京师,飞骑、劲兵及旧将皆都随从,以防京中生变。

辛未日,太子李治进入京城,将大行皇帝御马驾舆以载,侍卫如同平日,继太子还宫,置措灵柩于两仪殿中。乃以太宗名义下诏,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以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中书令。

来日一早,便于太极殿发丧,宣布遗诏:太子李治即皇帝大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及刺史在诸州者,并听回京奔丧。

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改次年为永徽。

高宗乃接受长孙无忌等辅政大臣之议,罢辽东之役,及于巴蜀造船等诸土木之功,于是天下称庆,如释重负。又下令为太宗治丧,举国挂孝,大赦天下。

当时四夷之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都恸哭,更有为之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者,如丧考妣。

六月丁丑,高宗李治依照父皇生前嘱咐,擢升叠州都督李世勣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因命改百官姓名干犯先帝名讳者,命李世勣改名为李勣。

徐茂功之名,再无人提。

其后封赐辅国重臣:以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以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尚书左丞张行成为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

太宗驾崩之时,阿史那社尔大破龟兹,行军长史薛万备请以兵势威吓,再遗使游说于阗王伏阇信入朝归附,社尔吸从其议。

是年秋七月,于阗王伏阇信自动到唐营投诚,并随薛万备入朝。高宗李治大喜,诏其先入谒大行皇帝梓宫,然后自己升殿接见。

八月癸酉夜,关中地震,晋州尤甚,压杀五千余人。

七日之后,下葬文皇帝李世民于昭陵,庙号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二将自请杀身殉葬先帝,高宗遣使告谕,以先帝生前有旨不许。

丧事已毕,复召李勣入朝,升为左仆射,由此便为宰相。是年冬十月,在突厥诸部置舍利等五州,隶属云中都督府;又置苏农等六州,隶属定襄都督府。

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荆王李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李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赠梁国公房玄龄为太尉,申国公高士廉为司徒,蒋国公屈突通为左仆射,都在太宗庙庭配祭。又赐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名号,封为西海郡王。

赞普感激至甚,除上表谢恩,并致书长孙无忌等辅国宰相:天子初即大位,诸臣下若有不忠于大唐者,臣当勒兵赴国讨除之。

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高宗感其忠义,复进封賨王,赐饷蕃渥。松赞干布又向唐室奏请蚕种、酒人,与碾硙等诸工匠,高宗皆者复诏准许。

永徽元年,松赞干布去世。子共日共赞早逝,遂由孙芒松芒赞嗣位。

高宗李治在位,忽一日召左仆射李勣入内,摒退左右问道:公辅我父皇三十余年,又曾为鬼谷掌门,是知先帝之心最深者。当年太子坏事之后,先帝最喜者乃我四兄李泰,三兄李恪,惟不喜我。则公必以实告我,究竟是何原因,使其终弃二兄,立我为嗣子耶?

李勣:此间并无甚深玄机,实乃皆是国舅长孙无忌之功也。

李治:到底真相如何?卿勿讳言。

李勣见此,只得如实作答:先帝共有十四子,最喜者果是皇三子李恪,四子李泰。李恪生母乃是隋炀帝之女杨妃,深得先帝宠爱;又太宗常谓:“恪有文武之才,其性类我。”李恪因此在朝中人气很高,甚为物情所向。(本集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