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第六十名都重视的不得了!
冉同和就是那个幸运又不幸的第六十名。
挂在全榜最后一个进了殿试,自然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他已经半只脚踏入了仕途,只是这个名次会让他在同届考生中显得有些尴尬而已。
但,会试的成绩并不能决定什么,真正重要的还是殿试,若是他在殿试上的答案足够出彩,也未必不能翻盘。
毕竟前面的考试排名如何,等到殿试结果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无人在意了。
所以,冉同和十分用心地位殿试做着准备。
他不像是那些世家公子,有一个良好的出身,和在朝为官的亲人。
他出身贫寒,所学所得皆是他自己努力而来,所以在底蕴上是远远不及其他人的。
想要取胜,就只能另辟蹊径。
当然,不是说什么走后门之类的捷径,而是他格外关注起了京中近期的动态。
报纸的消息早已经在过去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传遍了大江南北,不过冉同和家住得远,没有办法像是京城百姓那样期期不落。
但是他现在人都在京城了,还能没有办法?
京城中买了报纸的百姓可不少,有的是为了给自家孩子启蒙,有的是书生为了赚钱贴补家用,还有的是不差钱自己买来看的。
冉同和盯上的就是那一批买报纸来给家里孩子启蒙的百姓,以及贴补家用的书生。
愿意卖旧报纸的他就出钱买,不愿意卖的他就借,总之,是把所有月份的报纸都给集齐了。
然后他就一头扎了进去。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清楚自己的文学底蕴是肯定比不起那些自幼有名师教导的同榜进士的,这短短几天的时间也不可能进步多少,他已经把自己能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
但是报纸上的消息,正是他缺失的。
冉同和也不知道自己赌这么一把对不对,毕竟以前可也没有出过这样的考题。
但是以前也没有发行报纸、大肆处理贪官污吏的皇帝啊!
他不清楚朝中如今还站着的都是什么样的官儿,但是接着报纸去了解一下朝廷的动态也是好的,万一就出了相关的题呢,比如对于治河案怎么看这种题目。
他在朝中没有人脉,对于政局也没有多少的了解,想要补充这一块儿上的短板,就只能用这种笨法子了。
不过,殿试并没有留给他太多的时间,五天转眼即逝,这一日一大早,宫门外就站满了人。
科举是一件大事,殿试更是。
虽说进了殿试的也才六十个人,可这六十个人的背后站着的可不仅仅只是六十个人。
他们的亲友、家属、仆从,再加上来凑热闹的百姓们。
各种来源的人们加在一起,汇聚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数量,险些把宫门给堵了,让大臣们都赶不上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