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妙元就这样,每天听经练武,时间不觉过去了十天了,暑假也快要结束了。这十天里,她断断续续的学了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到四十章。大概内容分别呈于下面,她把也把自己已经学过的做了收录。
道德经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里的意思是说,认识别人的人很智慧,知道自己的人那叫明白。这两句话主要体现了,明白与智慧的差别,智慧是一种学来的法则,但明白是通达实相的开悟。
战胜别人就是强大有力量,但是战胜自己就需要知道满足,知道满足就是最大的富有,这里主要说的求道的功德富有,非人间假富。
强迫自己做自己认定的事,那就是志气,就是这种志气,也要符合道,要不然也不会持久,这里主要表达的是,不符合道的努力也会让人身心疲惫而放弃。
所以说,能够明了死而不会消失的根本才是长久啊。最后一句话是告诉大家,生命本道觉明,非生非死,非从哪里来,也不会到哪里去。是我们妄认有生死,故成就了生死的概念。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里的意思是说,大道遍满播洒,怎么会这边多一点,那边少一点呢?这里主要强调大道运行不会偏袒,万物都依靠它,“道”就以生发的功用赠许它,不会辞退它,使万物自然生发运行收敛。“道”成就了这样的功德,那也找不到道的“有”在哪里,就像一个家庭,给许万物衣食,但不认为自己是家长而做主。
道恒常没有欲望,我们可以叫它为“小”,(这里为什么把无欲名为小呢?那是因为相对于人们的“有欲”而言的,世界就是每人的欲望开发的总和,它很大,那么对应的“无欲”故名为小)。
(道接纳万物归来,也不认为自己是家长而做主,可名为大,这里为什么把归来称作“大”呢,这就如同道是一个家,万物都可以回家,所以,这个家就很大)。
就是因为自始至终没有认为自己大,所以就能装下万物才能成其大。
道德经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这里的意思是说,端着道这样的大镜像,天下的一切来往运行,他就会特别通透,但不会伤害到他们,这样天下的运行就是安全平稳健康。
音乐和美食,可以使过路的人止步不前。而道的叙述可能平淡没有味道。用眼睛去看,也看不到。用耳朵去听,也听不到。起作用,但又无处追寻其即是。
这里主要强调,世界是我们的六根和谐配合工作而安排的妥当。但六根发用的那个根本的道,无色无声无味无踪无迹。实际它用之不竭。
道德经三十六: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里的意思是说,就是因为想收敛它,所以才扩张它。就是因为想削弱它,所以才强壮它。就是因为想废除它,所以才兴盛它。就是因为想获取它,所以才要赠与它。这样就可以称为是通透的明白,以退为进,柔弱是可以胜过刚强的。
有活鱼的水域不能没有水的源头,国家的利器不能给人展示。这里话是说,太明确的赠予或者成就别人,就不能隐藏那个目的,智慧就会用过了头,反而不会长久。
就像静止的水塘鱼儿不能常存,过于展示利器反而早早灭亡。这里主要表达的是,再怎么厉害的智慧,也不会比合道“无”为自然长久。反而因过早的展示而速速败退。
道德经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里的意思是说,道是没有欲望的,它只是一种如是如实的觉明之性。反而这种不自为,而成就了世人的一切为。
诸侯王如果可以守住这个根本的运作,明察毫微,万物百姓自然会井然有序,然后各自就去做各自的事了。若各人私欲发展到过甚,我将用这个没有名的“朴”镇住他,这个无名的朴也是没有欲望的。
这里的话比较难懂,其实说的是人们私欲发展到过甚,自己内心就会纠结痛苦,然后他自己自然就会回归,这就是无名之“朴”的厉害。因为这个无名之“朴”常存无欲呀。就因为没有欲望,天下将自己回归安定。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理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里的意思是说,合于道的德不表现为德,这是真正的德。不合于道的德,看似没有失去德性,实际是没有德。合于道的作为是这样的,以无心之心为己心,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合于道的作为是这样的,以有心之心为己心,谦流表面,实际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功劳。
注重仁的人,做事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注重义的人,做事是坚守自己的原则。注重礼的人,做事没有得到回应,就会伸出胳膊强拉硬拽。
所以,失去了道才讲德,失去了德才讲仁,失去了仁才讲义,失去了义,连原则都不要了,才强拉硬拽。所以说,礼啊,就是忠和信的末尾,混乱的开始。那些所谓的先知者,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蠢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浅薄。处人朴实不虚华。故要取“道”弃“礼”。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里的意思是说,往昔得到这个“一”的,是这样的,天得到这个“一”才会清明,地得到这个“一”才会宁静,神得到这个“一”才会灵动,谷得到这个“一”才会生长,诸侯和王上得到这个“一”才能让天下运行不离正确的法则。这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事实,天没有清明恐怕就会崩裂,地没有宁静恐怕就会塌陷,神没有灵动恐怕就会停歇,谷没有充盈恐怕就会枯竭,万物没有生发恐怕就会灭亡,候王没有治世的法则,天下恐怕就会颠覆。
所以说,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己称自己为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除非这样,才能通达最美的赞誉就是没有夸赞的妙理。
所以,有道的治理者不愿意如玉一样华美,宁愿像石头一样坚实朴素。这段文字里的“一”说的是孕育天地万物生命的那个根本,此种存在无形无相,但又如无存在,亘古不失,一切都是它在运作。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的意思是说,回归就是道的动态了。为什么回归就是道的动态呢?而不是散发呢?根据下文,一切的万物生于“有”这个名,“有”的这个概念如果不辨识,不分别,不命名,它和无没有什么差别,复归于无,故说回归就是道的动态了。
什么是弱者道之用呢?根据下文,有既然是对道本觉明的妄认而名,那么有中遍满道本虚明的本质,此虚明就是道的用处,故说弱者道之用。
后面两句是说,天下的万物生于有,这就是说万物只是概念而已,有散开来就是万物了。有生于无是说,有的这种概念是从无的虚明中产生的。
喜欢迷雾星球的曙光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迷雾星球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