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恒熄灭手中的烟蒂,回答道:“正如小许说的,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建立自主航空工业体系并不冲突。
因此,我们需要调整策略,专注于关键技术的学习和积累大型客机制造的经验。”
休会结束后,会议气氛大变。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丁志恒开门见山地提出,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自主的航空工业标准体系。
他说,过去的许多标准是在条件有限时设立的,现在是时候根据技术进步做出相应调整了。
作为科工委主任,他的建议具有决定性意义。
接下来的会议迅速达成了共识,尽管与会的一些专家持保留意见,但也同意开始准备新的标准建设工作。
这体现了国防科工委体制下,即便存在分歧,最终也能团结一致向前行的优势。
当天晚上,一个由刘振响领导的十人专家组迅速成立。
他们的使命明确:
首先,前往涪城监测涡喷14发动机的测试进展,并对《航空发动机进气畸变试验与评定方法》进行深入审查;
其次,一旦审定通过,则基于该文件重构GJBZ64-94标准,旨在建立一套更加符合华夏国情的新气畸变测试标准体系。
许宁的贡献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在行业内引发了一场风暴。
次日下午,一架载有这个新组建团队的波音737降落在涪城南郊机场。
刘振响作为领队率先下机,尽管疲惫但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会议结束后,他们立即投入工作准备,直到出发前才制定了初步方案。这段时间里,刘振响仅在飞行途中短暂休息了几个小时。
阳光炽烈,照亮了熟悉的场景——这里对他而言就像第二个家。
不远处,624所派出的一辆中巴车正等待迎接他们,几位工作人员迎上前去问候。
“欢迎回来,刘院士。”
即便不再主持日常工作,刘振响在这里依旧享有极高的尊重。
简单交流后,考虑到大家的状态,接待方提议先安排休息。然而,面对询问,刘振响关心的是:“评审准备工作如何?”
得知601所的同事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甚至包括晚些时候即将开始的涡喷14发动机测试,刘振响心中略感宽慰。
这一刻,他意识到,尽管旅途劳顿,但团队的热情和专业精神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哦?”
刘振响脸上的疲倦瞬间消失无踪。
“那我们也得赶紧了。”
他催促道:“快上车,别拖慢了进度。”
评审会的地点就在高空模拟试验台控制室附近的一座二层小楼里。
而作为评审的核心人物,许宁直到最后一刻才匆匆赶到会场门口,身上还穿着实验时的蓝色工装,脸上满是汗水。
不过,没有人注意这些细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手中的资料上。
这份由624所准备的材料比提交给国防科工委的版本更加详尽,甚至包含了涡喷14发动机的部分测试数据,用来支持论点。
更重要的是,现在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资料副本,不再需要挤在一起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