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这书中的裴王妃虽非权贵出身,但其曾祖官至太子太傅,祖父乃翰林学士,生父时任礼部左侍郎,伯父时任国子监祭酒,可谓是满门清贵。这些官职虽然不像内阁首辅这等大权在握,但裴氏一族在清流中名声极好,满朝文官几乎过半都和裴家有着师徒、同年、同学等七弯八拐的关系。尤其是做过帝师的裴老先生当年很得老皇帝心意,去世多年后,老皇帝提起来还是怅惘不已,又因裴家小辈文采出众的不少,更是对这裴家极为偏爱。
而相形之下,如今的摄政王、当年的平王就不怎么得老皇帝看重了。封号在他的那些兄弟中最为平庸不说,被扔去历练的也是最苦、最没前途的工部。当时还没立储,但大多数人要么看好已逝元后留下的二皇子瑞王,要么看好第二任活得好好的皇后生的四皇子安王,少数人觉得大皇子占了长子的位置没准也有余力一搏,就连一年里八个月都在喝药汤病恹恹的五皇子康王都有人下注,只因其生母曲昭容入宫多年圣宠不衰,而魏淑妃除了个四妃的位置什么都没有。
于是,当年的平王要择妃时,魏太妃力排众议,愣是给自家儿子定下了裴家这门亲事,此举让不少观望的人大跌眼镜。
心思活络的人开始重新站队,但他们很快发现了平王殿下和裴家女这桩联姻的致命弱点,那就是,裴王妃入府三年连个蛋都没生下来。
彼时,诸位成年皇子间的明争暗斗愈加激烈,魏太妃觉得势单力孤,又为了让自家儿子摆脱无子的诟病,她一手策划了平王殿下和忠武伯之女在某次宫内赏花宴上的偶遇,然后说动了老皇帝下旨赐婚。当然,赐的是侧妃。而这林氏也十分争气,入府两月便传出喜讯,而后生下了个大胖儿子。
与此同时,老皇帝蠢蠢欲动了多年的北巡终于成行,他兴致勃勃,带着大半朝文武官员前行,尤其是文官,主要想让他们多在途中写些赞颂自己治下的河山如何富饶之类的诗词歌赋,没想到,一行人却在甘州遭遇了北狄铁骑的突袭,几乎全军覆没。
原书剧情里,裴王妃的最大倚仗——她的父亲和伯父——全都死于北巡,裴家一下子就垮了。而平王因向来不受老皇帝喜爱,被丢在京城和康王一同监国,他逃过一劫,而且最幸运的事,他的几个争储对手几乎全被灭了。然后,这位平王疑似把自己的五弟康王干掉了,自己轻而易举就登上了皇位。
但,他在立后之时遭遇了极大的阻挠。
忠武伯虽说只是个伯爵,但他祖上都是武将出身,这么些年也一直负责守卫北疆。当时北巡之乱初起于甘州,是忠武伯最快赶来营救,这才收拢了被打散的大军,和北狄人打了整整十年,才将他们彻彻底底赶出了嘉禾关之外。也就是说,自北巡之乱起的十年间,林家一直掌控着北疆兵权,举足轻重。
一个裴氏正妃,娘家败落;再一个林氏侧妃,娘家军权在握,她还生下了长子。孰轻孰重,自然是一目了然了。
早在北巡之变发生前,裴氏就已经避居到了陪都,几乎过起了隐世般的生活。平王登基之后,她便悄无声息地“病逝”了,林氏如愿以偿登上后位。再之后,便是成年后的男主和林皇后及其子之间的争斗了。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当年的平王殿下齐珩没当皇帝,而是做了个劳什子摄政王?被拱上帝位的也不是他底下那些活蹦乱跳的弟弟之一,而是个毛都没长齐的皇孙?
连皇帝都能换人当,这本书的走向也太奇怪了,怪不得裴宝儿第二次穿过来之后毫无察觉。也就听人家说起北巡之乱时略觉得有点耳熟,但书里那场战前前后后打了十年,这里似乎一年多点的时间就解决了,完全对不上嘛!
而且,就她这几天打听到的消息、以及从裴子孟口中了解到的信息结合起来来,裴家的两位大佬现在还都活得好好的。北巡之乱中满朝文武翘辫子的确实不少,但多半都是些老头,中坚力量像是买了彩票一样,全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缘参加那次北巡,也幸运地躲过一劫。
所以,到底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将这本书改得面目全非的?
按照这个走向下去,只怕她的小砚儿是当不成男主,霸气全开一统天下了……
因为原书写的是小可爱男主的故事,对其身世和上一辈的恩怨只是稍微一提,竹山一事更是直接一笔带过,很有几分春秋笔法的意思。于是,裴宝儿一直不太确定,当时到底是谁在竹山下了黑手。
主要嫌疑人无外乎齐珩本人、魏太妃、林侧妃这几个了,尤其是齐珩,这个为了子嗣、储位可以分分钟放弃发妻的人,绝对是最大怀疑对象。
但,如果是他的话,他何必要扮深情多年不娶,连最想要的皇位都拱手让人,为了她更是数次东奔西跑?
裴宝儿如今愈发搞不懂齐珩在想什么了。
就如同北狄公主一事,她见了这位闻名京城的蛇蝎美人一面,却意外发现对方在自己面前老实得像只小绵羊,话里话外似乎都在表示“我对摄政王一点兴趣都没有,王妃您千万不要想太多”,诸如此类
。
最有趣的是,所谓的“高眉深目”等异域特征,在她看来不过是在轮廓略微英气的底子上施加了些许化妆技巧罢了。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强行把个亚洲人化成欧美风,虽然有点麻烦,倒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这公主压根不是异域人士,甚至不是公主本人,总不会是他的人吧?
齐珩若是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神通,随随便便就能把个北狄使团当傻子耍,还在不动声色之间利用这位“公主”搞事……他这份才能不用来一统天下,反倒用在她身上又是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