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大汉出使西域的是谁 > 第九章 元鼎二年丝绸之路的开通(第1页)

第九章 元鼎二年丝绸之路的开通(第1页)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刘胥12岁。汉武帝在匈奴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郡治禄福,今酒泉),在休屠王故地置武威郡(郡治武威,今民勤东北)。

张骞被武帝安排元狩四年再使西域,这一次他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长安,整个人都显得意气风发。武帝非常高兴,特别在未央宫设宴为他接风洗尘,并邀请了刘胥前来参加,还特意将刘胥的座位安排在张骞旁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敬完酒的张骞终于被刘胥抓住机会可以跟他说说话了。刘胥让侍女筛好一杯西南夷进贡来的“金浆”(这种酒以甘蔗汁为主要原料酿成,由于酿法早已失传,所以它的酒体澄澈金黄,盛在碗中就如同一颗琥珀一般),然后侧身与张骞闲聊起来。

“博望侯啊,不知道你这次再度出使西域的情况怎么样呢?”刘胥一脸好奇地问道。

“四皇子,这次我带回的乌孙使者来自西域的一个大国。我们计划联合乌孙,劝说他们返回位于敦煌祁连之间的故地,这样一来便能与汉朝一同对抗匈奴,可以有效地斩断匈奴的右臂。”张骞信心满满地回答道。

“我曾经听父皇和博望侯提起过,如今这个国家已经分裂了,难道他们还有足够的力量去攻击匈奴吗?”刘胥有些疑惑地追问道。

“乌孙昆莫猎骄靡觉得自已年纪大了,国家也被瓜分,已经无法做到专权独断了。此外,他的大臣们既不了解汉朝的国力,又害怕匈奴的威胁,所以乌孙根本不可能搬回原来的地方居住。因此,他特意派遣使者来到我们大汉,目的就是要观察一下我方的实际情况。”

“原来是这样啊,如果我们大汉能够和乌孙以及其他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结成联盟,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匈奴从西域获取粮食、钢铁等重要物资的数量。长此以往,匈奴的国力必定会逐渐衰落下去。”

“正如四皇子所言极是!只可惜老夫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现在更是饱受病痛折磨,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亲眼看到匈奴覆灭的那一天了。”

“博望侯您千万不要这么想,您当年代表大汉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后来还不幸被匈奴扣为人质多年。您为我们大汉做出了巨大贡献,皇上一定会派遣最好的御医来帮您调养身体的。您只需安心保重自已,将来还要抱抱孙子呢,这样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啊。”

“那就多谢四皇子的美好祝福啦!老夫那两个不争气的儿子有陛下的照应,老夫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说起这西域啊!父皇在今年设立了武威和酒泉两个郡县,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变得畅通无阻啦。想必您也知道我想将国家封立在西域吧,但对此地还不甚了解,不知道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西域虽然地域辽阔,但大多都是荒芜的沙漠和戈壁滩,水草丰盛的地方基本都被那些强大的国家所占据着。像楼兰、车师、龟兹(丘慈)、疏勒、乌孙、康居这些国家,其他的小国家人口不过几百几千而已。四皇子如果要进入西域的话,老夫倒是有一个提议,可以前往仑头(现在叫轮台)这个地方哦。那里只是一个小小的绿洲国家罢了,地理位置处在西域的正中央呢,拥有数十万亩肥沃的耕地,而且矿产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哟。最重要的是它的国力衰弱得很呐,完全可以作为你的根基,用来屯田练兵那简直太合适不过啦。”

“非常感谢博望侯您的箴言献策呀,有了您的指点迷津,我就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啦。到时候再请求父皇出兵相助,一举消灭这个小国家,为我奠定坚实的基业。”

“哈哈哈哈哈,四皇子能有如此壮志雄心,相信未来的西域一定会安然无忧的!”

说完之后,两人相视一笑,同时高呼一声:“饮胜!”然后一饮而尽,将杯中的美酒全部喝完。别看刘胥年纪尚小,但他却有着从汉高祖那里传承下来的好酒量,即便是只有十二岁,也能够一直喝酒直到酒宴结束。

第二天,刘胥请求拜见汉武帝,并向他讲述了与张骞的谈话内容。刘胥表示,他认为轮台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因此希望汉武帝在这次派遣使者与乌孙使者一同回国的时候,能够帮忙多留意一下轮台国的情况。由于汉武帝早就已经知道了他们两人之间的谈话内容,所以他很愉快地答应了刘胥的请求。接着,汉武帝又询问刘胥打算做哪些准备工作。

刘胥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儿臣今年才十二岁,在后宫之中会有很多不便之处。而且,日后儿臣若是被册封为西域的藩王,那么必然会和国内的其他诸侯王有所不同。因此,请赐予儿臣一座府邸,允许儿臣在封王之前出宫居住。这样一来,儿臣便可以招揽更多的人才,为将来建立国家做好充分的准备。日后若是需要回京觐见或者安排子嗣进入国子监读书,也可以在此处居住。此外,还需要派遣几名使者常驻在府邸之上,负责向上传达封国的事务,向下传达陛下的旨意。”

“小小年纪却想得如此周全详细,汝心中可有理想的宅邸所在之地?”皇帝饶有兴趣地看着眼前这个聪明伶俐的儿子问道。

“儿臣认为,长安城如今已然过于拥挤不堪,且四处都是已经有主人的地方,若要赐予诸王宅邸,不如另外寻觅一处合适之地,建立一座全新的城池更为妥当。如此一来,诸王都能在此城拥有各自的府邸,再派遣南军重兵把守,对进出人员进行严密检查,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得随意出城或进城。同时,在城内设立市场,由少府负责供应各种生活所需物品,并开设太学的分馆,让所有年满六岁以上的诸王世子们都进入其中读书学习。除非老王薨逝,否则这些世子只有到了及冠之年才能返回自已的国家。”少年皇子侃侃而谈,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已的观点。

“汝欲以诸王太子为质乎?”汉武帝目光炯炯地盯着眼前的年轻人,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

刘胥毫不退缩地迎上皇帝的目光,朗声道:“陛下,微臣并非要以诸王太子为质。只是觉得如今封国于外者,可比之如周。周天子如同汉天子,而诸侯王则如周之诸侯。况且日后恐怕不止会有封王于国外之事,那些功高震主、赏无可赏之人,若能封国于外,对于我大汉而言,便可减少许多纷争。儿臣以为,现今的列侯制度可以改为周时的公侯伯子男制度,如此一来,公侯们便可得到封国作为酬劳。而所封之土,要么是新征服的蛮夷之地,要么是尚未攻下的土地,这样正好可以让他们带领自已的心腹势力前往开拓。”

汉武帝微微颔首,表示对刘胥观点的认可。他沉思片刻后道:“汝将这几件事写成奏疏呈上,朕需要与大臣们共同商议。倘若此事能够成行,朕应允你可调遣建章营中的百人作为你的亲卫。”

刘胥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退下。待他离开后,汉武帝转头对身旁的侍中道:“此子类我,有胆有识。”接着,他下令让人通知丞相、大将军等重臣明日入宫议事,共商国家大事。

刘胥一路小跑着向天禄阁而去,此刻的课程尚未结束,韩师正在讲解田律。原来啊,他是因为有事来找韩师才临时和别人换了课的呢!待到刘胥向韩师说明来意之后,韩师便让两位皇兄先自行学习一下,然后带着刘胥来到了老师们休息的房间,并开始教他如何书写奏疏。

在汉武帝的桌子上摆放着两篇文章——《请建诸王城章》以及《列侯、关内侯改制章》。仅仅只是看一眼这两篇文章的风格就能知道它们出自韩子渊之手,其文字严谨且条理分明。汉武帝在仔细阅读过后将它们传阅给诸位大臣,经过众人一番商议觉得并无不妥之处,可以与《推恩令》等一同施行。如此一来,既能够收回各诸侯王手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又可以避免朝廷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去开发新得到的土地。而且对于他们这些诸侯王来说,等到没有可分封的土地时,也不必担心会受到皇帝的猜忌。毕竟,离开京城去建立属于自已的国家,当个逍遥自在的土皇帝岂不是更好?至于未来是否会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混乱,那至少也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更何况大汉占据着最肥沃的土地和最多的人口,如果连诸侯都无法压制住,那么恐怕也该是更换皇帝的时候了吧。

岁末年初之际,正值正旦之时,诸侯王们按照惯例前来觐见。这些王爷们早已得知此次觐见的目的,各自心怀鬼胎。在宗正府内,汉武帝端坐在上首,诸位王爷则依序列坐在下方。

汉武帝开门见山地道:“今日,朕并非以天子之身在此,而是作为刘氏家族的族长与大家相聚。想必各位都已知晓《推恩令》一事,不少人对此心存抵触,尤其是那些家中子嗣众多之人。因此,朕特准你们可以在境外分封国土,建立自已的藩国。大汉新征服的土地,任由你们挑选,至于藩国的规模和治理方式,由各位自行决定。留在国内的,则必须严格执行《推恩令》。此外,每年只需向朝廷进贡一次,每五年入朝觐见一次,以及新王的册封等事宜,朝廷将不再过多干涉。剩下的时间,就留给诸位叔伯子侄们自行商议吧。三月之内,务必将你们的决定上表呈交给朝廷。若逾期未交,朕便视为你们愿意留在国内。”言罢,汉武帝起身离去,留下一众王爷和王太子们在殿内窃窃私语。

此时,殿内气氛异常紧张,王爷们面面相觑,心中盘算着各自的利益。有些人对分封海外充满期待,认为这是扩大势力的好机会;而另一些人则担心失去国内的权力和地位,对《推恩令》感到不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爷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权衡利弊,考虑着是否要接受汉武帝的提议。

其中一位王爷率先发言:“陛下此举,虽看似给予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却是在逼迫我们做出抉择。若不接受分封海外,便要在国内推行《推恩令》,这无疑会削弱我们的实力。”

另一位王爷附和道:“是啊,而且海外之地未知风险颇多,如何能确保我们的安全和发展呢?”

然而,也有一些王爷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分封海外虽然面临挑战,但也是一个拓展势力的契机。只要经营得当,或许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一片争论声中,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三个月的期限将至,王爷们不得不做出最终的决定。一些人决定接受分封海外,带着家人和亲信踏上了新的征程;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留在国内,尽管心有不甘,却也无奈地执行起了《推恩令》。这场关于权力和利益的纷争,暂时画上了句号。但谁都知道,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挑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