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世的人们保留了珍贵的技术资料,让这些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而这本书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工开物》!
不过此时还尚未问世。
如今是崇祯元年,宋应星大概四十岁左右,还是一介乡绅,虽有举人功名,但并未入仕。
他自幼机敏好学,对经史子集颇为精通,同时也喜欢涉猎天文地理、农业工艺等多方面的专业书籍,兴趣极为广泛。
在曾多次赴京赶考的途中,将沿途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
更是向各类手艺人请教,通过亲身考察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正逢皇朝衰微,宋应星认识到生产技术对于国力的重要性。
于是萌生了将这些技艺整理总结,传播给百姓的想法。
按历史来看,要到崇祯七年,他会被任命为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
借助职务之便,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了解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情况。
同时也开始了资料的整理总结。
崇祯十年,《天工开物》初刊。
相比只会党争的水太凉之辈,宋应星堪称完美,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模范。
而且有着文人应有的气节,明朝灭亡后,再不出仕,隐居山野专研学问。
是一代值得尊敬的真正学者。
……
不过这位《天工开物》的编撰者,如今遇到了生死危机。
在赶路之时,误入邪魔盘踞之地,怎么都走不出这山林。
宋应星知道,这有可能是民间传说之中的鬼打墙。
虽说身为读书人对这这怪力乱神之事敬而远之。
但现在这世道天灾四起,各种怪异时有发生,虽不常见,但也有诸多传言。
甚至他在寻访一位民间手艺人之时,就遇到了古怪的事件。
不过很快就被游历经过的年轻道士处理了。
他肉眼凡胎看不出有何异常,只知道那道士做法之后,那古怪之事便没了踪影。
本以为是招摇撞骗的神棍,但那道士并未收取财物,也没逗留混口饭吃,直接就走了。
在临走之前,还说相见即是有缘,给了宋应星一道符。
但现在这道符纸却陡然开始发热。
宋应星紧紧拽着符纸,心有所感,向着冥冥中指引的方向走去。
在经过一番七拐八弯的路径之后,终于出了那原本一直在打转的山林。
明媚温暖的阳光让他松了口气,下一瞬却感觉手中一烫,如同握到烧红的炭块,下意识一抖手。
只见那离手的符纸凭空自燃,还未落地就化为灰烬,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