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房人就不多了,四郎不在家,他很久没给家里写过信了,听说还是在军中后勤处做生意,也不知道是做啥生意的,上次他在信中提过一次,后来就没再说了。
除了他之外,就剩下宋老二还有媳妇儿赵氏,再加上玉哥儿,一共才三个人。
三房人就更少了,只有宋老三和宋夏两个人。
再加上和离回娘家的宋英,以及薛四,两个大人带两个孩子,人也不多。
家里的小牛犊早就已经长成了大牛,给牛套上板车,就能拉东西了。
先前为了耕地,家里又买了一头牛。所以宋家现在是有两头牛的。给两头牛都套上板车,就是两辆牛车了。
牛板车的空间挺大的,稍微挤一挤,能坐不少人。两辆牛车,一个牛车坐七个人,怀里再抱上几个孩子,完全不是问题。
反正冬天天也冷,挤一挤更暖和。
宋平瞧了瞧,说道:“阿奶,两辆牛车够咱们用了。”
张杏花想了想,人是够坐了,他们也不带什么锅碗瓢盆里的东西,能减轻不少负担。可她还想给三郎带些东西过去呢。
大伯母林氏说道:“阿娘,今年新收的棉花还剩下不少,给三郎装上一袋吧。他跟清哥儿两个人在京城肯定买啥都贵,把这棉花给他们带过去他们就不用花钱买了。”
一
到冬天大家都穿上了棉衣棉裤,小孩子们再也不哭着闹着说冷了。但这做棉衣棉裤最需要的就是棉花,家里刚好种的有,就想着给宋声他们带过去一些。
二伯母赵氏也跟着说道:“还有咱们家烧的那个银骨炭,今年产量虽然不高,除了卖出去的,还攒下来一些。不如也带上吧,三郎他们在京城居住不容易,虽然他们那个什么翰林院里头也发炭,但说不准根本不够用,还是给他们带上,也省得花钱买了。”
毕竟这可是银骨炭,京城里卖的价格也不便宜。反正他们在家里头烧的都是灰花炭,也用不上这银骨炭。
老大家的跟老二家的都是心好的,说的话正好说到了张杏花的心坎上。
她十分欣慰,拉着两个儿媳妇的手道:“你们两个都是个好的,等明年再种棉花了,咱们就不拿出去卖了,全留在家里头给你们做新棉袄新被褥。”
除了棉花跟银骨炭之外,家里人有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再拿点其他的东西带上,说是给宋声和陆清他们用的。
在他们看来,宋声夫夫俩在京城里生活艰难,肯定是省吃俭用,哪比得上他们如今在宋家村的生活,不说能够顿顿吃鸡了,最起码顿顿吃肉还是能做到的。
宋家三兄弟又从家里收拾了不少东西出来,说要给宋声带过去。
而宋平这个当大哥的,也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捆绳子,说要给宋声带过去当晾衣绳用,还说他们的晾衣绳肯定没有这把结实,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么一来,两辆牛板车肯定不够用了。
张杏花干脆让宋老大他们到集市上又买了一辆骡车回来。
骡车适合赶路,而且比牛车便宜。到时候就算从京城回来,骡车在家里放着也能用来拉货,不会闲置糟蹋了。
骡车主要是用来拉东西的,最后全家收拾完,行李还有给宋声和陆清带的东西全都放在了骡车上,也不知道都堆了些什么,竟是装了满满一板车。
一家人出门之前,张杏花特地让宋平去跟里正说了一声,这才出发。
他们仅用了一天收拾东西,赶在第三天的早上就走了。早上雾气重,他们人多,阵势也大。光是牛车就有两辆,再加上还有一辆骡车,他们想走得低调一些,不想被当面议论。
一辆牛车在前面,中间是堆满东西的骡车,后面又跟了一辆牛车。这也是为了看好骡车上的东西,走在后面万一不小心被人拿了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走到镇上的时候,张杏花在路边看到一个写信先生,可以代笔书信。她想着不如在这里写封信给三郎,告知他全家都要去京城的事情。
但想了想,说不定这信还没有他们到京城的早,又不打算写了。
用他们年轻人的话来说,未告知而到,不就是个惊喜吗?
路上宋平在前头赶车,家里人每人都戴着棉花缝的厚厚的手套,拉着缰绳手不会太僵。
他一双脸冻得红红的,说话带着热气,笑呵呵的回头高声跟他们说道:“你们说
到时候三郎如果看到咱们全都来了,会不会高兴的跳起来!”
宋老大忍不住拍了他的后脑勺一下,脸上带着笑说道:“你以为三郎像你这么不稳重啊,三郎就算是高兴,也不会跳起来的。谁像你整天跟个兔子似的,一高兴就窜的老高。”
等到他们赶到半路的时候,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了。阳光照在大地上,照在他们的脸上,看着温暖又和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