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想要御驾亲征,讨伐高丽。
这似乎正中某一些人的下怀。
却也引起了朝中不少大臣们的反对。
御驾亲征可不是开玩笑的,万一有个什么意外,可能就是天大的笑话。
大唐这些年来树立起来的威望,可能都会一下子垮掉。
听到李世民想要御驾亲征,魏徵第一个就不答应,这件事情真的是超出他忍耐的范围了。
天子不立围墙之下。
如今,大唐的天可汗已经不需要再御驾亲征,用军功来获取威望。
他只需要坐镇京师的皇宫,坐在这九五之尊的位置上,好生地治理天下。
大唐必定还是依然能够威震四海。
“陛下!”
“臣魏徵,谨以微末之见,冒昧上陈,愿陛下俯察臣心,三思而后行。闻陛下欲御驾亲征高丽,臣心忧如焚,不敢不言。”
“高丽之地,远隔山海,风土异俗,民情未附。自古征伐,非但恃勇力之强,亦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今我朝虽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然连年征战,国库渐耗,士卒亦需休养生息。陛下若轻动干戈,远赴异域,恐非万全之策。”
“其一,陛下乃万乘之尊,天下安危所系。亲征高丽,一旦有失,不独陛下龙体安危难测,更将动摇国本,使天下人心惶惶。陛下应以社稷为重,万民为念,勿以一时之愤,轻忽国家长远之计。”
“其二,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丽地势险要,民风剽悍,加之其山川形胜,利于守而不利于攻。我军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势必疲惫不堪。若遇敌顽抗,胜负难料,徒损国力,无益于边疆安宁。”
“其三,陛下乃英明之主,当广开才路,使贤能之士各展所长。今若亲征,则朝中政务必有所疏,百官或将无所适从。且陛下亲临前线,指挥调度,虽显圣明,然亦有可能因战局瞬息万变而难以兼顾帛。高丽虽未宾服,然若我朝能以德服人,广施恩泽,使其民心悦诚服,则高丽之地自然归心。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策也。”
“故此,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勿以亲征高丽为念。当务之急,在于内修政理,外结与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乐。调兵遣将、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方为上策。望陛下明察秋毫,纳臣之谏,以安社稷,以慰苍生。”
魏徵站出来了,这御史台的官吏们也都站出来了。
一个一个都说了几个劝阻李世民御驾亲征的建言,就是不想李世民真的带着大军,去打高丽。
留下一个太子在京师监国,从而影响到了现在好不容易保持的安稳。
说白了。
现在已经算是过上了好日子。
大家都不太想要再回到以前,过着苦日子了。
再加上,李世民坐镇京师,他们还是按照如今这一套已经形成的朝堂规则做事儿。
打高丽?
那是武将们那边的事儿。
只要是陛下还在京师,他们就还能继续谋划。
李世民一旦离开了京师,权力中心就要跟着李世民一起走,并且还会以武将那边为重。
这些人自然不答应。
而就在这时候,在御史台那边的大臣们站出来强烈反对,朝堂之上,几乎只有御史台那边的声音的时候,长孙无忌站出来了。
“陛下圣鉴!”
“臣闻高丽莫离支盖苏文弑主自立,残暴无道,欺压百姓,侵暴邻国,且公然违抗陛下诏令,实乃天下之大恶。臣以为,此等行径,若不严加惩治,必将有伤陛下天威,亦将危及大唐边境安宁。”
“陛下自即位以来,文治武功,威震四方,四海之内,无不臣服。然高丽之事,非比寻常,非但关乎我大唐颜面,更关乎边疆稳定与百姓安宁。隋炀帝三征高丽而未能成功,非其兵力不济,实乃战略失当,民心不附。陛下英明神武,必能鉴往知来,避免重蹈覆辙。”
“臣深知陛下御驾亲征,乃是非常之举,然亦有其必要之处。盖苏文狡诈多端,若仅遣将出征,恐难以速胜,反易使其有隙可乘,迁延日久,必将耗费国力,动摇民心。陛下亲征,则能鼓舞士气,彰显我大唐必胜之决心,使将士用命,万众一心,定能速战速决,平定高丽。”
“再者,陛下亲征,亦能震慑四方,使周边诸国知我大唐强盛,不敢轻举妄动,从而维护我大唐之长远利益。陛下圣明,必能洞察此中利害关系,作出明智之决策。”
“臣虽年迈,然愿随陛下出征,以尽犬马之劳。愿陛下采纳臣之谏言,御驾亲征,讨伐高丽,以正天威,以安民心,以定边疆。如此,则大唐之基业可固,陛下之英名可传于万世。”
什么天子不立围墙之下?
区区一个高丽罢了。
就算是再加上一个东瀛,还有一个突厥,那又如何?
大唐早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