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闻言,下意识的问道:
“赋税不收粮食,那收什么?”
“货币!”陈羽道。
“粮食作为每一年的赋税,损耗太大。”
“抛开官吏在收取粮食时对百姓的剥削,百姓上交的粮食数量与朝廷收到的,真的一样吗?”
“还有贪污?”
朱棣惊讶道。
陈羽摇了摇头:“不是贪污,而是损耗。”
“税粮需要从各地运往指定的仓库或京城,运输距离往往较长,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就比如运输途中遇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粮食容易被淋湿,进而发生霉变,无法食用。”
“此外,高温天气也会加速粮食的变质,降低粮食的品质和数量。”
“而对于江南等地,大部分采用水运的方式,船只在航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风浪,导致粮食受潮、发霉;”
夏原吉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掌柜的说的不错,据记载,每年朝廷因为运输途中的粮食损耗,不低于百万石,折合白银十几万两。”
朱棣顿时心中一惊,不由自主的皱起眉头。
每一年都有这么多粮食损耗,是他没有想到的。
朱棣沉声道:“真是……浪费!”
陈羽点了点头道:
“所以啊,粮食作为实物,会贬值,而且不好运输。”
“既然如此,不使用粮食作为赋税不就好了,对朝廷来说,收钱就很符合利益。”
“以前收上来的粮食在运输、储存、调配都很麻烦,还有损耗。现在收的都是钱,想要什么物资,直接买不就行了。”
夏原吉听后摇了摇头,沉思片刻后道:
“掌柜的,收钱对朝廷有利不假,但是收粮对老百姓有利。”
“唐德宗时期就实行过掌柜所说的税收法,只要钱,不要粮。实施了一段时间,有人就反映以前一斗米200钱,现在一斗米不到40钱。老百姓为了凑足税钱,不得不卖掉五倍的粮食。赋税就等于提高了几倍。”
朱棣听的有些不理解,他在打仗上的天赋极高,治国上也不逊色。
但是对于国家收税,他往往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如今听到夏原吉提起历史上帝王采用收货币不要粮的政策,可结果却导致了税收提高几倍的结果。
那岂不是说陈羽的办法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