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悠悠故乡情的意思 > 02(第1页)

02(第1页)

风味小吃

陕西关中地大物博,物产丰富,风调雨顺,盛产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糜子等谷类作物,还有黄豆、绿豆、扁豆、豌豆等豆类作物。

勤劳勇敢、睿智聪明的关中人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多用黄豆做豆腐,用绿豆、扁豆做凉粉吃,把豌豆磨成粉可以做凉粉,也可以散豌豆面糊糊喝。

时间久了,庄户人慢慢地发现凉拌扁豆粉最好吃,绿豆粉凉拌或者热炒着吃都可以,作为点缀放在汤里面里吃也不赖。

长此以往,陕西关中农村在对豆类作物的开发利用上,就各取所长,各归其位。寒冬腊月,春节快要来临,生产队的豆腐房就忙开了,用黄豆磨制的豆腐清香、松软,白白的、嫩嫩的,成为农村逢年过节和招待客人的必备食品,更是农民餐桌上一道营养丰富、不可缺少的美味菜肴。

扁豆粉凉拌最好吃,扁豆粉颜色有点红、有点亮,软软的、光光的,吃到嘴里滑滑的、爽爽的,特别是扁豆粉放凉后,表面会结一层薄皮皮,吃到嘴里韧韧的,有嚼头。再加上关中地区风味独特的油泼辣子调和汤,用蒜苗、胡萝卜燣的下锅菜,一起搅拌后吃,滑爽、细腻,口感极佳。

夏天来临,在关中农村的集市上、庙会上,有许多专卖凉拌扁豆粉的小吃摊,大家都是凭手艺赚钱,制作工艺精湛,色香味俱全,深受大人娃娃们欢迎。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相约去赶集跟会,到了集市上、庙会上,看不够、转不够,转热了、转乏了,花一角钱就能吃一碗清凉可口的凉拌扁豆粉,清凉、爽口、滑腻,味道好极了!

扁豆产量低,一亩地也就打个几十斤。小时候,生产队不愿意利用大片土地种扁豆,通常是利用沟边、地头上拐弯抹角的地方,象征性地种上一些扁豆。越少的东西越稀罕,在关中农村,扁豆凉粉真正成为农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在老家农村,绿豆产量高,生产队喜欢种,庄户人把绿豆磨成粉,做出来的凉粉白白的、软软的。可以用刀切着吃,也可以用一种特制的小工具,做成圆圆的、软软的、长长的粉凉拌着吃,只是与扁豆粉比起来,凉拌绿豆粉有点硬、有点脆,缺少扁豆粉那样的柔软和筋道。心灵手巧的关中女人扬长避短、发挥所长,就把绿豆粉切成方块块热炒着吃,或者放在汤里、面条里吃,口感独特。久而久之,热炒绿豆粉就成为农村集市上、庙会上炙手可热的营养美食。

每逢农村赶集跟会,擅长做热炒绿豆粉的手艺人就会沿街支起摊子,用一种特制的平底锅,倒上清油,生起火,切好绿豆粉,放在平底锅里炒,中间加上点酱油、葱花,炒出来的绿豆粉红红白白,带有一种淡淡的酱油色,加上翠绿的葱花点缀其中,味道鲜美可口,可谓色香味俱全。

秋末冬初,陕西关中地区的天气日渐寒冷,赶集跟会时如果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热炒凉粉,实在是一种味觉享受。小时候在农村的集市上、庙会上,卖热炒绿豆粉的小吃摊前,常常是吃客盈门,生意兴隆,成为农村集市和庙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关中农村,豌豆面可以用来做凉粉,做出来的凉粉带有一种淡淡的豌豆香。庄户人还发现,豌豆面更适合散豌豆面糊糊喝,散出来的豌豆面糊糊味道爨、味道香,街东头有人家散豌豆面糊糊喝,街西头的人大老远都能闻到香味,是关中农村名副其实的营养美食,深受庄户人的青睐与欢迎。

美味干粮

陕西关中地区盛产小麦、玉米、高粱,面食成为庄户人一年四季离不开的主打食品。农村劳动强度大,除了面条、搅团、糊汤和糁子,更离不开蒸馍馍、锅盔、玉米面粑粑等美味干粮食品,特别是夏收、秋收农忙季节,一日三餐更是离不开这些美味“硬食”做支撑。

20世纪50年代初,陕西关中地区一度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收成不好,多数人家处于一种“食不果腹”的状态。“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不干不稀”就成为庄户人的生存法则。每逢春耕夏收、秋收秋播,庄户人除了吃面条、面片,必须与蒸馍馍、锅盔和玉米面粑粑等耐饱抗饿的干粮食品做搭配。毕竟,干农活需要力气,想有力气必须要吃饱饭。进入冬季,农村无事可做,庄户人上顿下顿都是搅团、糊汤、面条、面片,也不觉得饿。等到不忙不闲时,面条、面片、搅团,再适当搭配点蒸馍馍、粑粑就管用。

在陕西关中农村,庄户人美味干粮主要包括以下品种:蒸馍馍

蒸馍馍,顾名思义就是蒸出来的馍馍。有人说,陕西关中的蒸馍馍和城里人吃的馒头一样。仔细想想差不多,又不完全一样,蒸馍馍和蒸馒头的制作工艺差不多,都要起面、发面,揉成馍馍或者馒头后都要上锅蒸。不同的是,城里人吃的馒头白,全是白面,放到锅里蒸之前必须把面揉得到到的、圆圆的,蒸出来的馒头也白白的、圆圆的。农村人吃的蒸馍馍面不白,是混合面,蒸馍馍的面要反复揉,揉成胳膊粗的圆棒棒,再用刀均匀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把每小段面简单地团一团,就可以上锅蒸。如果面揉到,火候好,蒸出来的都是开花馍馍,热乎乎,暄腾腾。

在农村,头茬面最白,只有逢年过节和家里待客时才能吃,农村人平时吃的面都是二茬面、三茬面,不黑不白,蒸出来的馍馍就没有城里的馒头白。后来,心灵手巧的关中女人发现玉米面比小麦面白,蒸馍馍时,就会掺一点玉米面进去,馍馍的确白了许多,只是口感上有点发硬,没有纯小麦面馍馍那样绵软耐嚼、清香可口。

再后来,蕙质兰心、心灵手巧的关中女人们还学会了蒸“金裹银”

馍馍吃。所谓“金裹银”,就是揉两种面,一种是小麦面,一种是黄玉米面。揉好了,揉到了,擀开,再一层小麦面、一层黄玉米面地叠放在案板上,慢慢地卷起来,团成胳膊粗的圆棒棒,切成一个个小段段,蒸出来的馍馍是一层黄、一层白,故名“金裹银”,既好看又好吃。

粑粑

城里人把粑粑叫发糕,一般都是用玉米面蒸。蒸粑粑时,一是面要软,二是多放一点酵母,把面发好、醒透,蒸出来的粑粑软软的,暄暄的,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在里头,非常好吃。后来,蕙质兰心的关中女人,又摸索着用高粱面蒸粑粑吃,蒸出来的粑粑带有明显的高粱面的颜色,红红的、软软的,口感、味道和玉米面粑粑不分伯仲,一样好吃。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逐步好转,粑粑逐渐退出了庄户人的生活。最近几年回老家,已经很难看到有人吃玉米面或者高粱面粑粑了。

锅盔

在老家农村,锅盔是干粮食品中的“硬食”,一般在农忙季节和干重体力活时必须吃。小时候,爹和大哥去西观山打柴火、去冯家山修水库,娘和嫂子通常都要烙锅盔,锅盔的好处是耐放、顶饿。

外地人对锅盔没什么概念,一听锅盔这个名称就一头雾水,云里雾里的,不知道锅盔为何状何物。有位同事曾经问过我,陕西人吃的锅盔是什么样?为什么叫锅盔?

我不厌其烦地给他解释,在关中农村,庄户人用铁锅做饭,这种铁锅和城市食堂用的铁锅不太一样,城市食堂用的铁锅是尖底锅,锅口大,锅底小。关中农村用的铁锅比城市食堂的铁锅要小,只是锅底和锅口一样粗,锅深,锅底平,适合于烙锅盔,烙出来的锅盔就像锅底那么大,如果把烙好的锅盔反扣在铁锅上,就像给铁锅戴了个头盔,故名锅盔。尽管我已经把话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同事依然听得云里雾里。

锅盔的好处是耐放、顶饿、好吃,大人娃娃都喜欢吃锅盔。烙出来的锅盔,表层硬硬的,咬在嘴里筋道、有嚼头,特别是刚出锅的锅盔,通常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面香味,既好闻,又好吃。

我在法门中学念书的时候,到了夏天,娘有时候就给我烙锅盔带到学校里去吃。锅盔耐放,不容易发霉长毛,也好吃,一背上锅盔上学校,我心里就特别高兴,走起路来就有一种脚底生风和轻飘飘的感觉。

退休后,我们一个村子同在北京工作的智荣,有时候会给我捎几块他妈妈烙的锅盔,很好吃。有一次,我和老伴商量:“咱们能不能自己试着烙一次锅盔尝尝?”没有想到,老伴心灵手巧,悟性极高,烙出来的锅盔非常好吃,后来老伴竟然连三指厚的芝麻锅盔也能烙。放在老家农村,这绝对是心灵手巧、富有经验的中年妇女才能烙出来的水平,更何况老伴是东北人,东北人从来不吃锅盔。由此,我们家的餐桌上又多了一种家乡美食。

花卷

关中农村的花卷品种繁多,有油面花卷、油渣面花卷、辣椒面花卷和葱花花卷等,主要是每年大年三十和过年期间家里待客时吃。

小时候,生产队分给各家各户的菜籽油少,燣肉炒菜离不开菜籽油,做花卷也需要菜籽油,娘只有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才能勉强维持住一家人的生活用度。只要是过年,菜籽油再紧张,娘和嫂子也会千方百计地给一家人蒸一些油面花卷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