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着急,再好好想想。”宋先生两眼放着光,也许前朝的一个历史疑案即将真相大白。
小沙弥努力在记忆中寻找,突然,他眼睛一亮:“我想到了,他姓骆!”
“骆……难道是骆宾王?肯定是他!”与小沙弥分开后,宋先生边走边自言自语,“难怪他突然云游,想必看出我乃朝中之人,既开了口,自然会引起我的关注。”
宋先生又想到昨晚那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原来自己全力做到的最好,可能还不如人家随便搞搞。
唉!前朝英才,可惜了!
这老僧,正是七岁写出《咏鹅》,名列“初唐四杰”,多年前发布《讨武曌檄》,跟随徐敬业起义失败下落不明的骆宾王!
他手中无剑,却是那个年代最热血的江湖豪侠。
二
作为“四杰”中年龄最长、诗作最多的“老大哥”,骆宾王同样属于天才型选手,而且五言七言都很擅长。别的不说,单凭七岁的一首原创诗作《咏鹅》,足以胜过多数同龄儿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由于这首《咏鹅》在后世流传太广,以至于现在人们一提到“初唐四杰”,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骆宾王;一提到“四杰”
写过什么作品,最先脱口而出的一定不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而是骆宾王的《咏鹅》。
有趣的是,在后世名气最大的骆宾王,“四杰”中却排名末位,公认的倒数第一。
关于排名问题,杨炯曾发表公开言论:“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愧在卢前”是自谦(年龄小),“耻居王后”是真不服。
卢照邻比较低调,赶紧解释他“喜居王后,耻在骆前”,把球踢给了骆宾王。
骆宾王接球后,只能调侃一句:“你们说得都对。”
如果自我评价的信服力不足,那就让同行们出来站个台。
崔融支持王勃:“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
张说支持杨炯:“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陈权支持卢照邻:“六朝之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惟卢昇之出人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
骆宾王自然也有人支持,闻一多先生就夸奖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别人帮着“偶像”抢占“C位”(核心位置),到了骆宾王这里,关注点直接突变。无论前面三位天才争得再凶,骆宾王都难以“C位”出道,只能稳居第四。
拼排名要输,拼出身更是毫无胜算——王勃:太原王氏。
杨炯:弘农杨氏。
卢照邻:范阳卢氏。
骆宾王:义乌人。
别人都是“氏”,他只是个“人”。
往上数三代没名人,家境贫寒,父亲又英年早逝,出身底层的骆宾王,青少年时期的兴趣爱好还很不靠谱。
王勃爱搞学术,杨炯偏爱仕途,卢照邻专攻儒学,骆宾王喜欢什么?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好美酒、赌场,志向是做聂政、荆轲那样的江湖豪侠。
这种奇葩的志向差点就实现了。如果老爹没有早死,没准骆宾王真能顺利走进热血的江湖,仗着手中长剑、胸中豪情,走南闯北,行侠仗义,最好能像聂政、荆轲那样为酬明主壮烈献身,那才是豪侠最好的归宿。
老爹的病逝,彻底改变了骆宾王的人生走向。
骆家由于失去经济来源,家境瞬间跌入谷底,十八岁的骆宾王不得不从街头回到书房,刻苦读书。
四年后,骆宾王以县、州两级考试第一的成绩到长安应试,却因性格太刚直得罪了考官,被直接除名。
这件事在其他考生眼里,也许并不算什么。
初唐那阵,科举考试比较严格,不像盛唐以后那么开放,可以干谒权贵提前批次录取,也可以在考前狂投简历从而给考官们留下好印象。
骆宾王投考时,非但录取率奇低,连考试纪律都很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