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弟真是英勇!”朱标在看台上赞叹道。
朱棣抬头望向看台,他的目光与朱标相遇,两人的眼中都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朱棣知道,他的表现已经引起了朱标的注意,但他也知道,这只是开始。
随着秋猎的结束,朱棣的名声在京城中迅速传开。他的英勇和武力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支持,他的势力在暗中迅速扩张。
夜幕降临,朱棣回到府邸,他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他知道,随着势力的增长,他离目标越来越近,但同时也意味着风险越来越大。
“殿下,我们收到了一封密信。”姚广孝匆匆进入书房,手中拿着一封密封的信件。
朱棣的书房内,烛光摇曳,他小心翼翼地拆开手中的密信。信件来自一个不具名的线人,内容简短却充满了分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子有异动,需谨慎。”
朱棣的眉头紧锁,这封信虽然简短,但透露出的信息却让他感到不安。他知道,朱标虽然性格温和,但在太监的怂恿下,也可能成为他计划中的一个变数。
“姚先生,你怎么看这封信?”朱棣将信递给姚广孝,寻求他的意见。
姚广孝接过信件,仔细阅读后,沉思片刻。“殿下,这封信虽然简短,但信息量巨大。太子若有所行动,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朱棣点了点头,他的目光变得锐利。“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制定对策。”
姚广孝建议道:“我们可以加强对太子府邸的监视,同时在朝中寻找可能的盟友,以便更好地了解太子的动向。”
朱棣同意了这个计划,他知道,信息是这场斗争中的关键。“那就这么办,姚先生,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与此同时,朱标的府邸中,他也在与自己的心腹太监密谋。太监建议朱标在朝中寻找支持者,以对抗朱棣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殿下,您需要展示出您的决断力和领导力,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太监低声说道。
朱标虽然不善于权谋,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毙。“那你认为我应该怎么做?”
太监建议道:“殿下,您可以在朝会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展示您的治国理念。同时,您也可以私下拜访一些老臣,争取他们的支持。”
朱标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好,我会按照你说的去做。”
几天后,朝会上,朱标首次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他提倡减轻赋税,改善民生,这一提议得到了一些文官的支持,但也引起了一些武将的不满。
朱棣在朝会上静静地观察着朱标的一举一动,他注意到了朱标的变化,心中暗自警惕。他知道,朱标已经开始行动,他必须加快自己的步伐。
朝会结束后,朱棣立即召集了自己的谋士和武将,讨论对策。“太子已经开始行动,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徐达建议道:“殿下,我们可以在军中加强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在民间传播您的英勇事迹,以赢得民心。”
朱棣点了点头,他知道,这场斗争不仅仅是在朝堂之上,更在民间。“好,那就这么办。”
与此同时,姚广孝也在暗中加强了对朱标府邸的监视,他发现朱标最近频繁拜访了一些老臣,这让他感到不安。
“殿下,太子的行动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姚广孝向朱棣汇报。
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这场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不能让太子抢先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与朱标之间的暗流涌动逐渐转变成了朝堂上的明争暗斗。两位皇子的势力在朝会上的较量愈发激烈,每一位大臣的立场都变得至关重要。
一日朝会,朱标再次提出减轻赋税的议案,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父皇,百姓疾苦,国库充盈,此时减轻赋税,既能缓解民怨,又能体现皇恩浩荡。”
朱棣站在一旁,他的目光锐利,心中却在冷笑。他知道,朱标的这一提议虽然能赢得民心,但对于国库的长期稳定并非好事。他决定反击。
“父皇,大哥的提议虽好,但国之根本在于强兵富国。减轻赋税虽能解一时之急,却不利于长远的国力积累。”朱棣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的话语直指朱标政策的软肋。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他看着两个儿子的争论,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场争论不仅仅是关于政策的讨论,更是关于未来皇位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