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的书房中,几位重臣正在进行一场关乎国运的议论。
案上摆满各地呈报的竹简,壁上悬着一幅舆图,标注着大秦各处物产分布。
"诸位,"秦天立于舆图前,目光如炬,
"近日改革虽有小成,然此不过开端,真正的考验尚在后面。范卿,先说说当前形势。"
范雎整理手中竹简道。
"回陛下,自推行铁器之政以来,诸般数据皆可观。
铁器作坊已遍及各地,不止产农具,更制各样器械。
百姓生计大有改善,粮产亦显着增长。"
"然则,"白起接言道,
"边境探报,六国亦开始仿效我朝做法。韩国尤甚,已大举推广铁器。"
"铁器、粮食,看似寻常民生之事,实则系国家根本。"
秦天走至案前,展开一卷详图。
"此乃我拟定的长期之策。其一,当设专门研究之署,精进铁器工艺,拓展新用。"
"研究之署?"范雎显露疑惑。
秦天解释道,"形似工匠作坊,然非止于制造,而在研究如何精进器物品质,开拓新用。
我欲在咸阳设工技署,招集天下精工巧匠,专事此任。"
白起双目一亮。
"如此,我军装备亦可常有精进!"
"不止于此,"秦天续道,"当建成完整的铁器制造运输之网。"
他指向舆图标注处。
"此处皆为探明铁矿,周边当建冶炼之所。以驿道转运,通达各处作坊集市。
每县设修护所,使农具器械可及时修缮。"
吕不韦若有所悟。
"如此安排,远方百姓亦可用上良器。"
"我们要培养通晓技艺之才。不止工匠,更需懂治理之官,明农事之士。
我意在各郡设技士学堂,专为培养此类人才。"
"陛下的意思是。。。。。。"范雎似有所悟。
"正是,"秦天颔首道,
"技艺之巧,方为真正富源。
不能只停于会用器物,更要懂得如何改进,如何创新。
唯有如此,方可常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