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时光匆匆流逝,许昌古城已然被沸腾的人声所充盈,热闹非凡。
那座象征着百家智慧碰撞的“争鸣台”,经过精心筹备,终于巍然矗立于世人眼前。刘耀,这位兼具武勇与智谋的君主,亲自率领着朝中百官,莅临现场审视每一处细节。
此举不仅彰显了他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武勇,更欲向世人证明,他以文治国、安邦定乱的文韬武略同样不容小觑。
典韦一行人如影随形,紧随刘耀左右,他们的职责是守护这份难得的安宁与秩序,确保每一位参与者的安全无虞。
而郭嘉,这位学府建造的幕后智囊,此刻正化身为引路人,以他那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众人细细描绘着这座即将孕育无数英才的学府蓝图。
他的解说,如同春风化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生向往,对即将到来的学术盛宴充满期待。
许昌学府,这座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希望的殿堂,静静地坐落于许昌城东郊,距离繁华的城市约有五十里之遥。
随后,自刘耀以下,直至最底层的士兵,无不瞠目结舌,为眼前这座建筑所展现的绝美风姿所震撼。
难怪往昔岁月中,中式装潢之路鲜有人踏足,原是这等奢华非寻常人家所能企及。
此地,仿佛天生便是为了铸就非凡。它坐拥北国之阳,背倚巍峨青山,风水之妙,无可挑剔。山体挺拔峻峭,蕴含着一股勃勃生机,仿佛大自然的精粹尽皆汇聚于此。
而外围,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流蜿蜒流过,水面宽阔无垠,游鱼穿梭其间,自在嬉戏。
郭嘉早前特意延请了一位风水大家,一番苦心寻觅,终得此宝地。
这里,既有山川之灵秀,又隐含着一股刚健勇武之气,仿佛天地间的精华与力量,皆在此地交汇融合。
若是在此福地兴建学府,必将汇聚八方英才,成就一番安邦定国的伟业。
眼前这片广袤无垠的空旷之地,实属罕见。寻常学府,能有个数十亩地,便已算得上规模宏大,令人称羡。
然而,此刻的许昌学府,却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壮阔展现在众人眼前。其任意一栋建筑,占地面积竟可达数十亩之广,这番手笔,着实令人惊叹。
相比之下,即便是名满天下的洛阳太学,占地也不过二百亩,房屋三百余间,虽已令人叹为观止,但在许昌学院面前,却也不免稍显逊色。
整个许昌学院,布局方正,井然有序。城墙高耸,高达两丈四尺,宽达六尺三分,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如此宏伟壮观的学府,必将孕育出无数杰出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其说是一座学府,倒不如说是一座小城,里面生活两三万人,丝毫没有问题。
这个学院,刘耀可是筹备了一年有余,光是动用了战俘就接近五万人,民夫则是征用了接近十万人。
刘耀期间至少花费白银至少十万余两。
学府之内,装饰奢华而不失雅致,隐隐透出一股低调的华贵。环绕四周的城墙,青砖砌就,坚如磐石,仿佛能屹立百年而不倒,岁月难以侵蚀其分毫。
而那学府大门,更是气势恢宏,高达两丈四尺,宽达三丈八尺,足以让三辆重装战车并肩驶入。门体精选铁梨木精心打造,外层又紧紧包裹着铁皮,更添几分坚不可摧之感。
门上镶嵌的八十一枚铜钉,每一枚都大如碗口,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仅这一扇门,其重量便超乎想象,少说也有两千斤之重,非得四名力大无穷的壮士合力,方能缓缓推开。
在那庄严大门两侧巍然矗立的,是青石雕琢的门楼,它们并肩而立,尽显雄浑与雅致。门楼之上,一幅对联熠熠生辉。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十四个大字,每一笔都遒劲有力,足足有六尺之高,被细心地敷上了金粉,于是在阳光下更显璀璨夺目,即便是远在数里之外,那耀眼的金光也能轻易捕获行人的目光。
谈及这副对联,它无疑是出自“文抄公”的刘耀之手,字里行间洋溢着激励学子勤勉向上的温情与期许,用以装点门楣,再合适不过。
大门之巅,赫然悬挂着一块气势恢宏的巨型匾额,其尺寸恰为五尺之高,八尺之宽,宛若苍穹下的一方瑰宝。
匾额表面,银粉熠熠生辉,金边镶嵌其间,更显尊贵非凡。此匾非比寻常,乃精选一整块珍稀的金丝楠木精雕细琢而成,每一处纹理都透露着自然与匠心的和谐共生,端的是高端雅致,大气磅礴,尽显上等风范。
然而,在这般尊贵的匾额之上,刘耀却巧妙地留出了空白,未着一字。
他心中早有盘算,欲邀一位书法界的泰斗级人物,以行云流水之笔,为这学院题写招牌,届时,不仅匾额生辉,整个学院的门面亦将因这墨宝而瞬间提升数个档次,成为一方学术圣地的标志性存在。
此刻,蔡邕、卢植、皇甫嵩等一众名士的思绪仿佛也被这即将诞生的辉煌所牵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