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男子听罢,眼中露出钦佩之色。他深深一拱手:“阁下见识卓越,胸怀大志,实为国之栋梁。今日得闻此言,在下深感佩服。”
陈晨的车驾渐行渐远,青衫男子静静伫立在林间,目送尘土飞扬渐渐消散。嘴角微微上扬,泛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他身后几名随从小心靠近,其中一人低声问道:“将军,这人看似不凡,您为何亲自试探?”
青衫男子缓缓转身,摘下斗笠,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正是声名赫赫的起义军将领——张献忠。
张献忠不答反问:“你们可知道,陕西、河南灾情为何骤然缓解,饥民为何能得到救济?”
随从皆默然,片刻后,有人疑惑道:“将军,朝廷多年腐败无能,这些不过是些作秀之举,怎么可能真心救民?”
张献忠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复杂之色,沉声说道:“作秀?若真是作秀,蝗灾如何能得遏制,饥民如何能活命?若朝廷中真有人能拉百姓出这水深火热之地,我张献忠何必举旗为乱?不过……”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车驾消失的方向,“这世道真假难辨,且再观察一番。”
几日前,张献忠得知朝廷大规模减税赈灾的消息,又闻蝗灾逐渐被遏制,心中生疑。他虽不信朝廷会突然变得仁政,却也不愿轻易下结论,便带着几名心腹乔装而行,亲赴京郊查看情况。
在京郊巡视数日,他发现不少百姓重新播种田地,灾民营中分发粮食秩序井然,甚至还看到朝廷钦差亲自巡视督办,百姓感恩戴德。张献忠心中愈发疑惑:“朝廷真的在变?还是这些只是掩人耳目的假象?”
就在他四处探查时,偶然看到一支简朴车队从山道驶过。车队虽无显眼标志,但随行侍卫身姿矫健,行进间透着一股非凡的气度。张献忠眼神一凝,低声对随从道:“此人非富即贵,试试他的深浅。”
他故意拦下车驾,与车中人对酌三杯。短短几句对话,却令张献忠对车中之人印象深刻:此人谈吐从容,目光深邃,既有治国之识,又显仁民之心。
夜色笼罩,营帐内一片寂静。张献忠独坐在案前,手边一盏清茶早已冷却,桌上摊开的则是他这数日搜集的各种消息:
朝廷不仅大规模减税赈灾,还派钦差深入灾区巡视,严查银粮的分发过程,甚至有数名多年盘踞地方的贪官被罢黜或治罪。一些原本怨声载道的地方,竟开始展现出久违的秩序与朝气。
张献忠凝视着这些情报,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低声自语:“朝廷真能如此清明,何至于天下大乱?百姓举旗相抗,不是为了夺权,而是为了活命罢了。”
他手指轻敲桌面,回忆起自己多年来的征战与反抗。那是一场场以血换命的苦斗,无数农民、流民因绝望而聚集在他的麾下。他冷笑一声,继续道:“可惜,过去多年,朝廷上下皆是尸位素餐之辈,任百姓生灵涂炭,竟无一人可挽狂澜。如今忽有变化,莫非只是回光返照?”
这时,帐外走进一名随从,低声道:“将军,探子回报,朝廷确有不少动作,钦差行事果断,贪墨之风也有抑制的迹象。但……”他顿了顿,犹豫道,“若朝廷果真有改变之意,将军该当如何?难道我们要撤兵不成?”
张献忠目光一沉,猛然站起,冷冷道:“撤兵?天下未定,怎可轻言撤兵!”
他转而叹息,语气却缓和了几分:“百姓以命相抗,不过是求一口生路。若真有人能救民于水火,我张献忠又为何不可助他一臂之力?但若这不过是短暂的权宜之计,我又岂会束手旁观?”
随从拱手道:“将军所言极是。属下愿随将军,听候安排。”
张献忠摆摆手,示意随从退下。他目光转向案上的情报,眉头紧锁,似在盘算着更大的棋局。
数日后,张献忠返回陕西,召集心腹将领,下令暂缓大规模行动,严禁无谓杀戮,同时命人加紧搜集朝廷动向的情报。
他在军前说道:“朝廷似有异动,或为虚招,或为实策。未明真相前,不可轻举妄动。我要看清楚,这是真正的改革,还是一场粉饰太平的戏码。”
一名副将抱拳问道:“若朝廷施政清明,将军会否改变策略?”
张献忠沉声答道:“若真能施政清明,我未尝不可另寻路途,与朝廷博弈;若不过是权宜之计,那便让这乱世的烽火烧得更旺,直至旧秩彻底烧尽!”
他语气稍缓,回忆起林间与那车中人的对酌,低声说道:“那位车中之人,谈吐间显非凡俗,不知究竟是何身份。但若朝中能有几人如他,这朝廷,或许还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