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悠悠故乡情淡淡思乡愁出自哪儿 > 第一章 故乡深情(第1页)

第一章 故乡深情(第1页)

故乡是乡愁,

是情怀,

在心中,

在梦里,

那般令人魂牵梦萦,

那般让人万千不舍。

放不下那里的山山水水,

放不下那里的父老乡亲,

舍不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更忘不掉那里,

历史悠久的

三千年文明,

还有独具关中特色的

自然风光

和历史人文景观。

母亲村

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

在驰名中外的唐代皇家寺院法门寺西北方向约十里,道教名山西观山正南方向约二十里处,有一个规模不大,默默无闻,在当地并不出名的小村庄,叫胡同刘家村。这就是生我、养我、伴我一路长大的母亲村。

上初中后,有的同学问我,你那个村子叫刘家村就可以了,干吗前面还要加“胡同”二字?

细究起来,胡同刘家村这个村名还真有些说道。

听村子里的老人们讲,“胡同”二字,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们村东南方向的何家庵。这座庵建在我们邻村张家村一家姓何的财东的土地上,又由姓何的财东主要出资,与我们村和张家村的村民们共同凑份子修建起来的,所以叫何家庵。何家庵占地三十多亩,大小房屋有一百多间,规模和气势很大。在我们村通往何家庵的路上,有一条很长很深的土胡同,胡同向北通往我们刘家村,胡同向西南通往张家村,时间长了,当地就有了“胡同刘家”和“胡同张家”的叫法。

听老人们讲,有一年,天上突然掉下一个“火球”,把何家庵付之一炬,烧了个精光,何财东的家境也由此衰落。后来,我们村的一个财东把何财东的土地买过来了,村子的村民们又有了建一座刘家庵的想法。由于村子穷,村子的财东势单力薄,再也盖不起当年何家庵那等规模和气势的房子,有位风水先生主动给村里人出主意:盖不起百间房,用纯柏木盖一座大殿,算顶百间房。就这样,村子里家家户户凑钱,在村子东面一百米处盖起了一座纯柏木的大殿,叫刘家庵,而通往何家庵的土胡同慢慢地变成了庄稼地。改革开放后我们村从行政区划上正式改名为刘家村,但是附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至今仍然是胡同刘家村地叫,好长时间改不了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家庵变成了刘家庵小学,那座纯柏木大殿变成了学校的教室,我的小学四年就是在殿宇宏伟的刘家庵小学读完的。

至于“刘家村”的来历很简单,我们村当时四十多户人家,三百多口人,清一色都姓刘,刘姓是村里唯一大姓。只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一个姓魏的小男孩随着母亲改嫁到我们村,在其继父一家人的悉心关照下,从此在胡同刘家村成家立业,繁衍后代,这才有了其他姓氏。

我们村子的南边不足一里是张家村,是个小村落,全村二十多户人家,大部分人姓张,一小部分人姓何,前面提到的何家庵,就是由张家村一家姓何的财东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的。村子的东边大约一里是庄白村,是附近比较大的一个村庄,全村人都姓白,当年搞人民公社时庄白大队的大队部就设在庄白村,我们村子就归庄白大队管。村子的北边不足一里是齐家村,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全村人清一色都姓齐,当年我姐姐就嫁到了齐家村。我们村与上述三个村子都是地畔连着地畔,大人、小孩之间都比较熟,人际交往比较多。村子的西北边隔沟相望的是礼村,这条沟是以我们村命名的,叫刘家沟,沟里有从西观山九眼龙泉寺流下来的水,河水清澈见底,流水潺潺,是当地有名的三岔河的一条重要分支河,也是岐山县和扶风县的分界线。胡同刘家村在沟东边,归扶风县管;礼村在沟西偏北,归岐山县管。这条沟不仅成了岐山县和扶风县的分界线,也在两个村子的村民心里刻得下了一道心理鸿沟,大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平日里,胡同刘家村与张家村、庄白村、齐家村的村民比较熟,走动来往也多,村民遇到一起,也是说说笑笑,村子之间娶媳妇、嫁姑娘也是常有的事,唯独与礼村很少有这样的交往。由于以沟为界,两个村子的村民免不了因为沟界上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断断续续地发生口角、纠纷甚至对骂,村民之间互不往来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胡同刘家村的周边除了张家村、庄白村、齐家村、礼村,还有南坡村、北坡村、纸白村、李家村、任家村、召陈村、桥西村、云塘村、强家村、贺家村、凤雏村等村庄,都是相距二三里地的样子,足以彰显出关中平原美丽富饶、五谷丰登、村落密集、人丁兴旺的壮丽图景。

我曾经做过考证,我们村附近那一带的美丽富饶、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自古如此,名不虚传。历史上,在周部族的发展早期,就有过“公刘迁豳(彬)”与“大王迁岐”的史料记载,其中,“大王迁岐”就与我的家乡有关。据史料记载:周族的始祖名弃,被尊称为“后稷”,早年尧帝为了表彰后稷对农业生产做出的贡献,将邰地封给了周族,周族人从此就在社水流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到了公刘时代,周族人与戎狄人错杂居住,戎狄人原本是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与周族人相差甚远,周族人便经常受到戎狄人的袭扰,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决心带领大家离开邰地,另外寻找一块乐土,以图大业。这就有了周部族早期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居活动“公刘迁豳”,“豳”在现今陕西旬邑西南方向。

历史发展到了古公亶父时期,戎狄人的势力又一次扩大,周族再一次陷入了戎狄人的包围之中,周族与戎狄人的矛盾摩擦经常发生,有时甚至会出现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亶父是公刘的第八世孙,即周文王的爷爷,史书上称其为大王。亶父考虑到整个周族部落的发展,一开始委曲求全,答应向戎狄人进献毛皮、珠宝、牲畜等,但是戎狄人不守信用,仍然对周族部落不断进行袭扰。亶父便与周族人共同商量,亲自组织指挥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移,他们翻越梁山,沿着渭河一路西进,来到乔山脚下的周原,也就是我们村子附近一块面积为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美丽富饶,四季分明,亶父决定在此定居,周民族从此在此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在这里终西周之世。周原发展成为周族部落乃至后来的西周王朝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陕西省的几个考古工作队在我们村子西北方向五里的凤雏村和东北方向三里的召陈村,包括从附近大约三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任家村、庄白村、齐家村、齐镇村、云塘村、强家村、董家村、贺家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和建筑遗址,这些发现表明召陈村、凤雏村和附近大约三平方公里的地方正是当年西周王朝的繁华都市,并发现了王朝宫殿和豪门宅第遗址。

史书上曾经这样记载我们那一带的自然和农业情况:“周原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加上周原人善于种植,农业取得了空前发展。”历史上周原腹地美丽富饶、五谷丰登、村落密集、人丁兴旺的壮丽图景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村广袤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我们村子附近一带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催生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一代又一代农民逐步走上了富裕文明的发展之路。当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准扶贫,使村民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个地处周原腹地和关中平原不怎么起眼的胡同刘家村,正是当年生我、养我并伴我一路成长的母亲村。我不仅在这个村子出生,还在这个村子长大,从上小学、上高小、上初中,一直到后来参军入伍,最终离开了这个村庄。

那里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童年的美好记忆。

家乡印象

冉冉升起的朝阳,给我的书房透进一抹淡红色的霞光。我在电脑桌前坐下来,打算写一篇散文,近距离、立体化地描述和评价家乡留给我的印象。

我的家乡刘家村是陕西关中西部平原一个美丽富饶、值得回味的小乡村。离开家乡虽然整整五十年了,童年的美好记忆却一直在心头萦绕,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