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立体思维的基础,管理者想要搭建自己的思维框架,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就相当于我们盖房子建立大框架时的图纸,如果没有这个图纸,把原料随意堆砌,永远建不成一座结实的房屋。
第三,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在立体思维里,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数据如同空间里的坐标,如果没有坐标,即便是形成了立体的思维,也很难充分利用立体思维空间进行精确的思考。
以上,愿每位中层管理者都能深谙于心,实践于行。
无过便是功?无功便是过!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一部分人的行事准则。这些人通常胸无大志,只要平平安安不出错,保住现有的位置,通过耗时间来取得“进步”,就心满意足了。他们的至高境界,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虽然没做太多实事,可为了保持自己在管理岗位上的存在感,他们是喊空话大话、搞形式主义最积极的一批人。他们最善于做的事情,就是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做一些无用却声势浩大的表面文章。
这样的人不只现代才有,翻开史册,总能瞥见相似的身影。
有一次,别人给王安石送来了一头獐子和一头鹿,放在同一个笼子里。两种动物长得很像,一般人分辨不出来。于是,王安石就问自己的儿子王雱:“你知道哪头是獐子,哪头是鹿吗?”王雱出身世家,哪里知道这些事情。可他又不愿意露怯,于是想了想说:“獐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子。”
他说得对吗?完全正确,但仔细回味,发现这样的回答,相当于什么都没说!王安石听后,勃然大怒,说:“你这小子,就知道耍小聪明,没点儿正经的能耐。”
后来,人们就用“獐鹿之辨”指代“正确的废话”。
开会的时候,我们最容易碰见这样的中层。让他们发言的时候,他们是一定要讲话的,且是长篇大论地讲,如若不然,似乎无法体现自己的存在。他们往往引经据典一大堆,夸夸其谈过后,看起来像是什么都考虑到了,可仔细一琢磨,他们说的那些话听起来十分正确,实际上里面有大一半是空话、套话,既没有与实际问题挂钩,又没能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篇都是“正确的废话”。
作为中层管理者,就讲话这一件事情而言,无论是对上级汇报工作,还是给下级分配任务,都要把语言里的“水分”挤掉。有功就如实上报,有过则坦诚承认,这才是一个现代管理者要具备的素养。
有些中层明明道理都懂,却偏偏不这样做。你去听他们说的话,里面经常出现类似“加强沟通”“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对员工加强文化宣导教育”等语句,每一个都是“方向正确”的措辞,可在多数情况下,又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指导意义。
那么,既然是无用的话,为何还要说呢?实际上,这里映射出了一些中层的“功过思维”——既想要贪功,又怕说得太具体导致过错。
不得不承认,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有时是环境造成的。不少企业里都有一个怪现象——赏赐有功之臣的时候,不情不愿、不清不楚,可惩罚有过之人的时候,突然变得效率奇高、铁面无私。如此环境,自然会滋生出一大批“功过思维”严重的员工与中层。
中层还要明白,“有功不赏有过必罚”的现象虽然时有发生,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公道自在人心”的。有些企业之所以不奖赏有功之人,有可能是因为上层在考察员工或中层的功劳是否属实,考验其是否能够拥有不断为企业立功的能力。一旦这些考察结束了,有功之人可能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奖赏。
作为一个中层,特别是新中层,一定要明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意味着混吃等死,意味着不思进取,意味着停止进步。如果你想要更进一步,必须将这种思维模式从脑海里彻底拔除。在管理层面,不存在“无过便是功”,情况恰恰相反,“无功就是过”。
热播剧《延禧攻略》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太后生病,请太医开了一个方子。主角认为方子有问题,于是请名医叶天士来查验。叶天士看过方子之后说,方子上的所有药对人体是无害的,但也治不了病。可如果这个方子长时间地吃下去,就会让病情一拖再拖,最后无害的方子也会误了太后的性命。
管理也是如此,一个团队每天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管理者如果仅仅为了实现不添麻烦的目的而不去解决任何问题,那就是严重的失职。到最后,整个团队一定会因为积压的问题集中爆发,从而遭受严重的损失。所以,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无功就是过”,这句话绝不是耸人听闻。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一直被某些人视为金科玉律。“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走中游”,成了很多人的准则。这其实是对中庸之道的肤浅误读,他们并没有真正领会中庸之道的精髓。如果中层也这么想的话,那么整个团队很快就会丧失竞争力。在一个企业中,如果这样的中层太多,定会导致以下几种严重的后果:
·混日子的人越来越多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维,最直观的表达就是一个“混”字。凡事不愿意承担责任,能混就混,这样的中层多了,企业上下都会被感染,然后大家一起混。混日子现象是企业的“第一大害”,作为中层管理者,既要保证自己不能混,还得想方设法约束自己的员工,让那些混日子的员工混不下去。
·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越来越多
一个企业的中层如果有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就会觉得“干得越多错得越多,不干活就不会错”,由此逃避工作、逃避责任。可是,工作总要有人干,怎么办?很简单,把工作推给别人,把责任也推给别人。于是,企业里部门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多,跨部门的协调也变得越来越难。
·流程愈发烦琐,审批愈发复杂
害怕承担后果,就用各种复杂的审批制度撇清责任,这也是一些中层惯用的伎俩。
某员工提出了一个方案,中层看了之后不愿意自己拍板,就说:“你去找××领导看一下,让他签个字审批一下。”
签字的问题解决后,中层又想到,万一预算超标也是麻烦事。于是,他又说:“你去找财务部审核一下,看看他们的意见。”
财务部审核过之后,中层又想到,万一其他执行部门不配合怎么办?到时候执行不下去,我岂不是也要负责任?于是乎,他又说:“你去找××部门协调一下,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这样的中层,把一件事的所有责任都推得一干二净,他自己是安全了,可他的下属却忙得要死,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任务。下一次,如果下属还有什么好的想法,他还愿意提出来吗?恐怕不会了。团队的工作能,就是这样被削弱的。
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情只会发生在一些小企业里。实际上,在大企业里,这样的情况也如家常便饭,就连一贯以管理科学闻名的华为公司,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几年前,华为的内部论坛上出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一次付款的艰难旅程》。文章中说,华为的审批制度太过烦琐,甚至将矛头指向了任正非的女儿、华为财务总监孟晚舟。任正非看过文章之后非常生气,他给全体员工和董事会成员签发了一封邮件,邮件中说:“据我所知,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不知从何时起,财务忘了自己的本职是为业务服务、为作战服务。”对于企业中用繁复的审核制度来逃避自身责任的现象,连任正非也感到十分愤怒。由此可见,这一现象对于企业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如果一个中层萌生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负面思想,他的职业生涯可能就要走到尽头了,很难再有什么大的发展;如果中层发现,自己的下属和团队萌生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负面思想,那么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也将走向衰竭。
身为中层管理者,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通过加强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来避免陷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负面思维中。同时,也要通过建立有明确目标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等方式,来避免自己的团队滋生如此想法。
打起精神吧!杜绝“无过便是功”这一思想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