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 一路走来人世间(第1页)

一路走来人世间(第1页)

58集电视剧《人世间》播完了,大家意犹未尽。人们被带到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带进人生的遭遇里,年长的人看到了曾经熟悉的生活,年轻人突然对父辈祖辈们添了认识。这都是《人世间》要达到的效果。

我也有些不舍。明天(2022年3月3日)上午,梁晓声要来社里题签一些书。我在琢磨:是不是要动员他把《人世间》续写下去?

在小说《人世间》出版后,梁晓声对我说过他的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2015年11月,我和同事李钊平、万玉云从他家里取回了小说第一部的手稿,我通读完后,随即向他表达了明确的意见:很有年代感,放心写,肯定会越写越出彩。

梁晓声后来多次说,我们最初的判断,对他是非常大的鼓励:“没想到你们这么肯定。如果要我从80年代写起,那我这部小说就没法写下去了!”这是原话。

我作为《人世间》出版工作的操持者,曾在编辑《人世间》的过程中,给这部百万字的小说定过一个调: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我们把这句话印在了书的腰封上。后来这句话也被电视剧用来作为宣传语。其实,这部小说写的是70年,写的是新中国同龄人70年里的经历,只是笔墨落在了60年代末这一代人走进社会之时。不从他们走进社会时写起,周家兄妹们的不同生活经历和共同的人生努力,就没有了前提,也就没有了说服力。

梁晓声的第二个“没想到”是,小说写完了、改完了,他要去忙其他要写的东西了:“没想到你们会这么上心、这么投入。”

这也是原话。

梁晓声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太了解出版的常态了,没想到做他书的两个人都办过刊物(另一位责任编辑李钊平办过《青年文摘》),而且是文学刊物。办文学刊物,实在是锻炼人。我在《青年文学》做编辑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体会:埋头看了一天的来稿,居然没有一篇中意的,就觉得这一天过得特别失败,心情会很沮丧;一旦看到一篇很不错的作品,一定是眼前一亮、神清气爽。好作品确实是难逢难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职业习惯:看到好的东西,定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直到水落石出。当年我编刘醒龙的《村支书》《凤凰琴》《挑担茶叶上北京》,编麦家的《陈华南笔记本》《听风者》,还有他的长篇小说《解密》,就是如此。只不过编《人世间》难度更大、困难更多而已。这是一种长期的专业训练,考验的是人的眼光和见识、担当和坚忍。

作品如同孩子,生在作者,养在编辑。对一部作品来说,作者和编者的关系,就是生和养的关系。等到把孩子拉扯大了,这才满怀期待地目送他到社会上去摸爬滚打,去见世面、经风雨。

《人世间》正是因为有了厚实的现实生活品质、坚实的文学出版质地,才为后来的艺术转化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人世间》拍成电视剧,听说有5亿多人在看。梁晓声和我也在看。我们两人时常会在看完当天播出的两集后,在电话里聊上一会儿,交流一下。我们就像在打量一个似曾相识的人。

小说自有小说的要求,影视更有自己的逻辑。文学是个人表述,是和单个的读者在相处;与文学相比,电视剧要照顾到更多人的观剧感受。在改编上看得出来,王海鸰下了很大很深的功夫。

在小说中,周秉昆被判了12年,梁晓声大笔一挥,12年就过去了。周秉昆走出监狱时,就是2001年的7月5日的上午。电视剧里加了很多的戏。梁晓声还在剧中客串了一下审判长。网上有一个调侃他的段子:梁老师写周秉昆,梁老师判周秉昆,反正是梁老师说了算。周秉昆出狱后站在发小们面前,剧中出现了一双双关切的手抚在周秉昆后背上的温暖画面。什么都没说,但把什么都说了。这真是神来之笔!前几天在作协开《人世间》从小说到影视的座谈会,见到导演李路,他说这是他们拍摄时即兴补上的镜头。看得出他们是多么投入。

《人世间》从小说到电视剧,一路走来,广受关注,得益于社会的合力、共同的加持。这说明原创很重要,编辑很重要,出版很重要,文学评价很重要,获奖很重要,编剧、导演、演员很重要。还有更多的很重要。做成一件像样的事,真的是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不能少!

写于2022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