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政之本也;谦者,德之主也。
在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诸多蕴含着深邃智慧与高尚道义的古训仿若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了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前行的道路。而“廉者,政之本也;谦者,德之主也”这一箴言,恰似其中最为耀眼、最为夺目的明珠,以其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振聋发聩地揭示了廉洁与谦恭在为政、修德领域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当之无愧的瑰宝,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旧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廉洁,宛如一座巍峨耸立、坚不可摧的灯塔,在风云变幻、暗流涌动的政治海洋里,为每一位肩负治国理政重任的为政者照亮前行的正道坦途,是当之无愧的为政根基所在。回首漫漫历史,无数鲜活的事例如同镌刻在岁月丰碑上的印记,深刻印证着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时光回溯至春秋时期,齐国大地之上,晏婴犹如一颗璀璨星辰闪耀其间。他身为齐国贤相,凭借非凡的智慧与卓越的才能,历经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君主的更迭,矢志不渝地秉持着“廉者,政之本也”的崇高理念,在漫长的仕途生涯中,始终坚守廉洁底线,从未有过丝毫动摇。无论是来自君主封赏的广袤城邑、舒适宅邸,还是精美华丽的车马、昂贵珍稀的衣物,晏婴皆一一辞绝,毫无眷恋。不仅如此,他心怀悲悯,时常将自己的俸禄慷慨地赠予那些贫困潦倒的亲戚朋友以及在底层辛勤劳作的百姓,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怀。齐景公曾多次被晏婴的贤能所打动,试图以丰厚赏赐表达敬意与倚重,却屡屡遭到婉拒。晏婴目光深邃,言辞恳切地说道:“德薄而禄厚,智惛而家富,是彰污而逆教也,不可。”在他看来,倘若自身德行浅薄却享受丰厚俸禄,才智昏庸却坐拥富贵之家,那无疑是在彰显自身的污浊,悖逆教化之道,断不可为。正是晏婴这般高风亮节、廉洁奉公的行为,如同春风化雨,为齐国的政治生态注入了清新活力,使得齐国在他主政期间,政治清明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尽享太平盛世之福祉。
岁月流转至东汉,张堪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彼时,汉武帝慧眼识珠,任命张堪为蜀郡太守。成都,这座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繁华都市,财富堆积如山,珍宝琳琅满目。然而,张堪身处这充满诱惑的富庶之地,却心如止水,秋毫未取,尽显廉洁本色。他的清正廉洁并非一时作秀,后续朝廷委以重任,派他前往渔阳出任太守。在渔阳任上,张堪秉公执政,刚正不阿,面对奸猾狡诈之徒,绝不手软,坚决予以捕击惩处;在赏罚之事上,他言出必行,公正严明,让百姓们心悦诚服。八载春秋,他殚精竭虑,默默耕耘,换来的是边境安宁无虞,社会和谐稳定,百姓生活富足安康,“渔阳惠政”的佳话就此传颂开来,成为后世为官者学习的楷模。
再将目光聚焦于“子罕以不贪为宝”的佳话。一日,有人怀揣一块稀世美玉,慕名而来,满心期许地将美玉献予子罕,认为这等珍宝定能博得子罕欢心。然而,子罕却目光坚定,淡然拒之,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在子罕心中,廉洁清正的操守远胜世间一切珍宝,这种超凡脱俗的高尚品德,让他在为政之途上,赢得了百姓发自肺腑的敬重与毫无保留的信任,成为百姓心中清官廉吏的典范。
杨震“暮夜却金”的事迹,更是如雷贯耳,广为流传。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的途中,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曾受杨震举荐之恩,对杨震心怀感激。为表谢意,王密趁着夜深人静,怀揣十斤黄金,悄然前来拜访。他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轻声低语道:“暮夜无知者。”却不曾想,杨震闻言,神色陡然一肃,义正言辞地驳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寥寥数语,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王密顿时羞愧难当,灰溜溜地离去。杨震凭借这坚如磐石的廉洁操守,在金钱的汹涌诱惑面前,巍然屹立,毫不动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为官者应有的清正之风,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道德标杆。
陆绩“廉石压舱”的典故同样彰显着廉洁的磅礴伟力。陆绩在郁林太守任期满后,收拾行囊,乘船踏上归乡之路。由于他为官期间两袖清风,清廉自守,所携行李寥寥无几,致使船身轻盈,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难以平稳航行。为确保安全过海,陆绩无奈之下,只得搬来一块巨石压于船中,方才得以顺利返乡。这块看似普通的巨石,日后被人们满怀敬意地称为“廉石”,它承载着陆绩的廉洁美名,穿越时空,被后人代代传颂,成为廉洁精神的永恒象征。
这些古代廉吏的传奇故事,犹如一面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廉洁对于为政的极端重要性。廉洁的官员,仿若正义的化身,他们心怀公正,在处理政务时,不偏不倚,绝不因私情而偏袒一方,亦不因私利而徇私舞弊。他们以无私无畏的精神,为百姓撑起一片公平正义的蓝天,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与坚守,生动诠释了“廉者,政之本也”的深刻内涵,让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迈入现代社会,廉洁依旧是为政者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品质生命线。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便将廉洁自律作为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融入血脉,化作灵魂。回首革命战争年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无数共产党人在枪林弹雨中,秉持着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他们不追逐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唯有一个坚定信念——实现革命理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是将廉政建设提升至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予以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一大批如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般的优秀领导干部,脱颖而出,他们宛如璀璨星辰,照亮时代前行之路。焦裕禄,在兰考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肩负重任,担任县委书记期间,面对风沙肆虐、水涝成灾、盐碱侵蚀的“三害”困境,他毫不退缩,挺身而出,带领兰考人民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他廉洁奉公,克己奉公,哪怕生活条件艰苦卓绝,也从未动过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一丝私利的念头,将全部的精力、心血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兰考人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旧心系兰考发展,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孔繁森,这位两次义无反顾进藏的英雄儿女,为西藏的发展与稳定倾尽心力,立下赫赫战功。他在藏区工作期间,廉洁自律,艰苦朴素,心中时刻装着藏族同胞的冷暖疾苦。他把自己微薄的工资和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积蓄,毫不犹豫地用来帮助那些贫困无助的藏族群众,为他们送去生活的希望与温暖。他的无私奉献,让藏族同胞们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被誉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他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杨善洲,退休后本可选择进省城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一安逸选择,怀揣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扎根大亮山,开启了一段艰苦卓绝的义务植树造林之旅。寒来暑往,岁月悠悠,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与顽强拼搏的精神,硬是在荒芜的大亮山上,建成了面积达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更为令人敬佩的是,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未将这片倾注毕生心血的林场据为己有,而是无偿上缴给国家,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与无私胸怀。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廉洁从政的理念,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党和政府前行的道路,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与爱戴,凝聚起了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然而,在现实生活的复杂画卷中,我们不得不痛心疾首地直面一些阴暗角落。仍有极少数官员,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面前迷失自我,背离了廉洁的神圣原则,踏上了贪污腐败的不归之路。他们利欲熏心,将手中的权力视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肆无忌惮地为自己和家人疯狂敛财,大肆收受贿赂,滥用职权,肆意践踏党纪国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本应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事业健康发展的重任,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大开方便之门,非法收受巨额财物,其贪婪行径严重扰乱了能源领域的正常秩序,给国家能源安全埋下了重重隐患,让国家在能源发展的关键赛道上遭受重创。
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位期间,忘却初心使命,将手中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滥用职权,为满足个人私欲,与不法商人勾结,收受贿赂,致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被无情践踏。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严重破坏了铁路系统多年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廉政防线,更让铁路事业的健康发展陷入困境,延误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这些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例,宛如一记记沉重的警钟,振聋发聩地警示着我们:廉洁,是为政者的生命线,一旦失守,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为政者唯有时刻保持廉洁自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方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肩负起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在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
要做到廉洁从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多管齐下,久久为功。首先,为政者务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筑牢思想防线。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指引,坚守廉洁底线,在名利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所动;在权势威压之下,挺直脊梁,不屈不挠。时刻牢记自己身为人民公仆的职责与使命,将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其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确保权力规范运行的关键之举。权力一旦脱离监督,便如同脱缰野马,极易滋生腐败。必须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多元监督形式的有机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无死角的监督合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无所遁形。同时,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对腐败分子绝不心慈手软,依法严惩,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以儆效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廉政文化作为廉洁从政的思想根基与文化支撑,承载着传递廉洁理念、弘扬廉洁精神的重任。通过广泛开展廉政教育、廉政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廉洁的种子在每一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使廉洁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谦恭,恰似一面澄澈如镜的湖面,平静而深邃,它不仅能够映照出人性中最为美好、纯粹的品德光辉,更是为人处世的无上智慧所在。一个谦逊之人,仿若拥有一种神奇魔力,懂得自然而然地放低姿态,以一颗敬畏之心尊重他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始终保持不骄不躁的平和心态,宛如一块海绵,孜孜不倦地汲取外界的知识与智慧,持续充实自身。
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古代诸多谦谦君子宛如璀璨星辰,以其谦恭的品德闪耀光芒,赢得世人的敬重与赞誉。孔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无疑是谦恭的典范。他一生好学不倦,对知识的渴望如饥似渴,足迹踏遍华夏大地,四处宣扬自己的学说思想。虽学富五车、弟子众多,声名远扬,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谦逊谨慎的态度,从未有过丝毫骄傲自满。他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仿若一道智慧之光,穿透时空,深刻地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敬畏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在与弟子们朝夕相处的漫长岁月里,他既是严师,亦是益友,不仅倾囊相授自己的学识,还积极鼓励弟子们各抒己见,发表不同见解,并能以敏锐的洞察力从弟子的话语中汲取智慧养分,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即便面对他人的质疑与批评,孔子也能坦然处之,反躬自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声音,持续优化自己的思想。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能在不断的交流、碰撞、融合中日益丰富多元,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流传千古,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支柱。
又如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杰出君主,以善于纳谏而闻名于世。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能够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魏征这位着名谏臣,多次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毫不避讳地指出唐太宗的过失与不足。面对魏征的逆耳忠言,唐太宗不仅没有龙颜大怒,心生怨恨,反而对魏征敬重有加,视若珍宝。他曾感慨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唐太宗以魏征为镜,时刻警醒自己,反思自身行为,这种谦虚纳谏的高贵品质,使得他能够广开言路,海纳百川,任用贤能,博采众长,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一震古烁今的盛世局面,为大唐盛世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