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光之源泉最火的一句 > 第79章 杨学山的仕途之路回乡路的艰辛历程七(第1页)

第79章 杨学山的仕途之路回乡路的艰辛历程七(第1页)

1962年初,杨学山从南方省权州县调到北方老家太行县。在老家西罗山村过完年后,一直惦记着自己工作的杨学山忐忑地赶到太行县委组织部报到去了。到了太行县委组织部,领导告诉杨学山,安排他到林业科当副科长,要是同意,就去林业科上班,如果不同意,还回原南方省权州县。

太行县委组织部安排杨学山当太行县的林业科的副科长,等于一下降了杨学山两级。之前,杨学山在南方省权州县是领导农、林、水三个局工作的县一级领导干部。如果杨学山按照太行县委组织部的安排,去太行县政府的林业科当副科长,连其中的一个林业部门,也领导不了了,因为上边还有一个正科长!

杨学山对太行县委组织部降两级安排他的职务,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杨学山听到太行县委组织部的这一个安排,一下就懵了!

凡是做过行政领导干部的都知道,对一个行政领导干部来说,一下降行政两级那可不是小降啊!行政领导干部每升一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知混到猴年马月才能升上一级,而且还必须努力,有时候光凭着自己努力苦干还不行,还得各种机缘巧合!有的行政领导干部,干了一辈子,还在原地踏步。出身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家庭、又没有任何背景的杨学山,能升到领导一个县的农林水三个部门的县一级领导干部,可不是轻轻松松混出来的,完全是用生命拼搏出来的!他每前行一步,都滴着他鲜红的血。而且,早在1951年南下到中原时,他就提升到副科级干部。现在要还去林业科当副科长,等于又蹲回到11年前的职级去了。这不仅他1951年以后这十多年的拼杀白瞎了,很有可能今后,一直到退休,他就是一个小小的副科级干部了,而且还必须是没有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如果因疏忽而出现错误,小小的副科级职位还不一定能保住。

尤其让杨学山特别犯难的是,如果想降两级安排他的工作,可以早说啊!如果联系调动时就说明,他还有时间斟酌斟酌,分析分析,做出最有利的选择。现在才告诉他,他还怎么回去!他已经办完了调离权州县所有的行政手续,已经不再隶属权州县管辖的行政干部了,已经与权州县没有任何行政关系了。况且,他调走后,他原来的位置已经任命新人,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

考虑杨学山的难处,太行县委组织部也向杨学山做了解释,说当时杨学山走得太急,拿到接收函就回南方省了,没来得及细谈,如果杨学山还想回南方省,太行县委组织部还可以出面协调。

杨学山淡然一笑,他太知道此时太行县委组织部的想法了,心想,事已如此,只能这样了,既来之则安之,太行县委组织部能给他杨学山安排一个领导职务,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不给他杨学山安排领导职务,他杨学山也没辙,既然当初是奔着改造老家面貌来了,先安定下来再图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同意了太行县委组织部的安排,

林业科因是政府机关科,编制没几个人。科领导编有三个,一个正科长,两个副科长。正科长负责抓全面工作。两个副科长,一个负责业务工作,一个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作为副科长的杨学山被安排抓业务工作,另一个姓吕的女副科长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由于杨学山主管的业务工作,大部分与正科长主抓的工作重叠,杨学山平常要做事不太多。杨学山就利用闲暇时间到全县各地考察山川河流,还去气象部门咨询太行县的气候变化规律等。

到全县各地考察时,杨学山从不打扰村民,都自带干粮。有时,干粮吃完了,就在考察的河边找几块石头,支一个炉灶,点燃路边捡来的干柴,煮一碗粥,吃完后,继续沿着河流考察,很是清苦。

一天,一个老农民看见杨学山煮的是麦麸粥,非常惊讶,不解地问杨学山:他们农民现在都不吃这个了,他杨学山作为城里的干部怎么还吃个?

杨学山到全县各地考察,是他自愿的行为,不是政府的正式立项,没有政府一分钱的拨款,都得他自掏腰包。他每月雷打不动的90块钱工资,每月都要按比例给老娘抚养费,此外,还有四个孩子需要养育。这样,这儿需要分出些钱,那儿还得花费些钱,到自己手里就没有几个钱了。但他每月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挺多:理发要花钱,洗澡要花钱,买日用品要花钱,修理自行车,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他要想把全县的山河考察清楚,他必须省吃俭用。

杨学山苦水里长大,非常能吃苦。经过一年多的艰辛考察,杨学山走遍了太行县的山山水水,考察清楚了太行县的水系分布、山脉走向、气候变化规律、植被覆盖等情况,并写了一份厚厚的考察报告交给上级领导。

杨学山在厚厚的考察报告里指出:山区能源供给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的人口为了获得能源,存在着乱砍乱伐掠夺大山植被的恶劣现象,有的大山上的矮小灌木被砍光后,进而又铲山坡上的草根当燃料。有的山村已经把山脚下的草根铲完后,又慢慢向半山腰进军。如果再这样任其铲草除根获取能源,大山的植被就会彻底破坏。被铲得光秃秃的大山就无法存储雨水,大山将变成灾害的发源地,小雨,山上发小洪水;大雨,山上发大洪水;而一些山村就坐落在山脚下,频发的洪灾将摧毁村民的家园。必须尽快制止这种恶性掠夺大山资源的现象,实行禁止上山乱砍伐树木和乱铲草皮等封山强迫措施,让大山休养生息,同时必须加快植树造林等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杨学山在报告里还指出,太行人民要想富,只有改变山川一条路!太行县是个山区县,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多,山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七成多,山区人民富,太行县才算富!要想使太行老区人民不仅政治上翻身,经济上也得到翻身,只有改变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大山面貌,别无他路。因为,山区人民最大的财富就是大山的资源!再没别的资源!大山有什么样的资源,老百姓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只要把大山改造好了,把荒山秃山变成青山了,山区人民就得到了一个聚宝盆,想要什么有什么,要钱花有钱花,想吃白面馍有白面馍,想穿新衣有新衣穿,想娶媳妇,太行仙姑就会从风景优美的大山上跑到家里来。

杨学山在考察报告里还对太行县降水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后,杨学山认为:太行县山区植树造林不仅可行,还大有可为。虽然,太行县旱灾严重,成灾频率高,且分布广,但这些灾害多发生在干燥多风少雨的春季,而冬春两季节平均降雨量只有50多毫米,只占年均降雨量的9%多一点,太行县年平均降雨量却有540多毫米,最大降雨量超过了1100多毫米,全年90%多的降雨量都集中在夏秋两季。太行县年平均水资源有4亿多立方米。虽然只占全国人均水资源的25%左右,在全国,属于缺水的县,但在太行一带,是水量较丰沛的县,按全县60多万亩耕地来算,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每亩可以年均到660多立方米的水。按照传统大水漫灌方式,一亩需要80-120立方米的水计算,660多立方米水一年可对一亩地浇灌8。3至5。5次之多,应用得当的话,基本是可以满足庄稼生长的需要。如果还有资金保障的话,可以建立建全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建立起来后,每亩年均660立方米的水资源保障农耕生产所需绰绰有余。然而太行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可以说还很欠缺,水资源浪费严重。这种严重浪费主要表现在:没有把全年降雨量最大的夏秋两季的降水存蓄好,任其哗哗流淌浪费掉了。致使春季禾苗生长急需水的时候,没水可用。必须修渠修坝修水库,把夏秋两季多余的雨水拦蓄起来,留到来年春季使用。另外,还要修建不渗漏的水渠,把有限的水资源浇灌到庄稼地里。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好雨水,人造梯田的时,一定要把梯田尽量建成外高里低的宽幅梯田,让贵如油的雨水往梯田里流淌,把以前“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建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

杨学山在报告中大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布满石头的太行山坡上挖1。5米见方的鱼鳞坑,并让鱼鳞坑交错排列,坑边缘砌上石头,滞留住山上宝贵的雨水,进而保护住山上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好不容易形成的微薄的土壤不被雨水裹挟着流失到山下。杨学山还建议,往鱼鳞坑里填上好土和猪粪等有机肥,然后栽上树,浇足水,盖上石板,遮挡阳光的直射,保留住坑里的水气,尽量提高鱼鳞坑里树木的存活率。杨学山还建议,在能蓄存较多雨水的山沟和靠近山脚的鱼鳞坑栽种苹果、梨、柿子、水蜜桃、甜杏、核桃,板栗等果树。使各村有果园,户户有果树,让农民初步富裕起来。杨学山还建议,为了鱼鳞坑里的树不会在大旱之年因缺水而枯萎死掉,在大山的沟壑处,每落差十米砌一个拦水坝,水坝两头各引出防渗水渠,让拦水坝里的水能沿着防渗水渠流向两边山坡的鱼鳞坑里。

报告中,杨学山还根据西北和新疆等干旱地区的大山背阴处森林茂密的经验提出,可先在太行大山的背阴造林,然后再向大山的阳面发展林带,这样一代一代绿化太行荒山,定能让太行县的光秃秃的大山绿起来,美起来。

杨学山在报告的最后坚定地说,只要我们太行人发扬愚公移山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保持改变山河的勇气,久久为功,众志成城,一定能让太行荒山变成绿树成荫的青山,让太行山区果香满山川,家家葡萄园,山清水秀小江南……

看到杨学山的考察报告后,太行县委午书记非常支持杨学山的想法,成立了太行县绿化领导小组。午书记亲自挂帅,杨学山被任命为主抓绿化小组日常工作的副组长。

调到县绿化小组后,杨学山背上铺盖卷,拿上粮票和钱下到各区各乡指导植树造林、建坝筑池的工作中去了。每到一个乡,他都身先士卒,赤膊上阵,定点划线,轮锤撬岩。为了激励农民,他还让乡干部在山坡上打出“植树造林修坝渠,誓将太行披绿衣!”“愚公移山志如钢,毛泽东思想来武装,一锤一钎改山川,定叫太行穿新装!”“太行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等标语。杨学山还向各区乡下达了任务指标,以加快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比如,一个生产小队冬季农闲期间,至少挖鱼鳞坑2000个;修筑宽幅至少10米的梯田10亩;各生产小队还要在山上修建水窑15个,每个水窑至少容量20立方米雨水等。此外,杨学山还在各区创建了林业工作站,让这些站点指导当地村民植树造林和修筑拦水坝等。杨学山还在他的家乡西罗山村和马家堡两个村建立起了栗子果园示范点,在梁上庄乡建立起苹果乡示范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杨学山初步计算了一下,太行县山区行政村近400个,生产小队2000多个,除去平原地区的生产小队,山区的生产小队,一年可挖鱼鳞坑三百多万个,5年可挖鱼鳞坑近一千六百多万个。也就是说,5年可以在山坡上栽树一千六百多万株。一年可在山上修建近二万五千个水窑,存蓄雨水的能力可达到近五十万立方米。5年可在山上修建近十二万个水窑,存蓄雨水的能力可达到二十五万立方米。这样,经过5年苦战,太行县的植树造林就会形成一定的规模。再经过一个五年的创业,太行山区的大山90%多的山坡背阴面就会被绿树覆盖。到那时,山坡背阴面过去那种“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的恶劣生态环境将得到彻底改变。再这样坚持下去,太行县的大山一定会变成“渠道网山头,清水高坡流,荒山披绿装,果树栽满沟”的山色美景,山区人民的生活将得到翻来覆去的变化,一幅“村村花果山,顿顿白面馍,粮食堆满仓,牛羊满山坡”美好的生活画面将呈现在太行山区人民面前。

然而,1963年3月,国家再次重审精简城市职工和城市人口的政策:任何地方、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不得超过国家计划规定的职工指标,更不能擅自增设机构……

之后,太行县绿化小组因属于擅自增设的机构,不得不先撤销掉。杨学山又回到林业科。

1963年底,太行县绿化小组撤销后不久,韦美娟利用回家探望母亲的假期,试探着找权州县领导问了问:如果杨学山还想回到权州,权州县还要不要杨学山。权州县委第一书记付书记先是询问了一下杨学山在太行县的工作情况,了解完杨学山在太行县的情况后,坚定地对韦美娟说:“杨部长如果想回来,权州人民非常欢迎。杨部长是个搞农村工作的能手,当时走的时候,我就有言在先,欢迎杨部长还回到权州,建设权州……”

得到权州县第一书记的肯定答复后,韦美娟非常高兴。回到太行县后,韦美娟就努力劝杨学山还是回到权州县。韦美娟劝杨学山说:回到权州县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是非要在太行县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且,回到权州县后,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抱负,权州县地理环境是太行县无法比的,栽树用不着在坚硬的石头山上挖什么鱼鳞坑,把树苗插进石头缝里,埋上土,用脚踩实,就能活,而且,杨学山一生的人脉关系都留在了南方省,上上下下都是南下干部,想办个什么事,找找老上级,给老战友打个电话,一切可能就OK了,哪像在太行,办起事来难不说吧,还经常被挤兑,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不安好心的人算计了……

听到爱人发自肺腑的劝说后,杨学山沉思良久,说:“老解放区的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翻身,生活依旧贫困。咱老区人民也是人啊!老区人民的经济不翻身,作为老解放区的儿子,一名共产党员,我怎能睡得着觉!好不容易调回家乡了,有了实现自己抱负的平台了,我不能只顾自己享受,看着老区人民缺吃少穿无动于衷。不让老区人民经济彻底翻身,我真难瞑目!”

韦美娟又耐下心来劝杨学山:“你现在被降了两级安排到林业科当了一个副科长,小小的一个林业科副科长,位低言轻,要什么没什么,能实现你什么理想抱负?这次从绿化小组赶回林业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人的才能展现是要受到很多现实条件制约的,首先要受到你的职权的制约!你这么一个小小林业副科长的官不是想实现什么理想就能实现什么理想的!如果你还赖在太行县你这艰苦又贫穷的老家,你脑子里想的那些东西,准确地说,不是抱负!也不是理想!叫梦想!做梦时才能想到,现实生活中现在不可能实现,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杨学山被爱人说得无言可对,但还是一副心有不甘的样子。

看着丈夫还不松口,韦美娟又劝杨学山说,“你看着你老家人民生活还贫穷,村里光棍越来越多,睡不着觉,你看见我吃了你们家乡这些红薯面粉和玉米面粉后被折腾得患上十二指肠溃疡,一入冬,就痛得我满地打滚就能睡得着觉吗?难道你不知道,我如果再这样被折磨下去,用不了几年我就得被整死!你就会眼睁睁得看着我成为你实现个人理想的殉葬品!”

杨学山眼里浸出泪花。他用手擦拭了一下眼睛,坚定地说:“我不能回权州县!”说罢,起身往家外走。

看着自己的丈夫,也是孩子的父亲毅然决然离去的背影,韦美娟几乎绝望地站起来,大声说:“如果你不听劝说,总是不识时务,这么一直犟下去,你今后死无葬身之地!你不回权州县,我带着四个孩子回权州县。你一个人在你这个贫困的太行县老家实现你那梦想吧!”

……

喜欢光之源泉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光之源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