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会使领导失去理智,领导觉得尊严受损,权威受到挑战,在面子上感到相当狼狈难堪。这会使他把事态看得十分严重,一时也不会考虑什么是非曲直,只是一味地报复下级。在此种情形下,领导一般都会十分激动,甚至是头脑发昏,恼羞成怒。失去冷静的判断,你就成了他的第一号敌人,成为他势必要打垮的对手,过激行动常常会因此而发生。即使是当时比较克制,事后也会是越想越气恼,找机会报复你。抗上者死,这是历代刚直迂腐的谋士常常遭遇的悲剧。现代的我们不得不引以为鉴。
那么该如何维护领导的面子呢?以下几招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1)选好时机纠正领导的错误。
如果领导的错误不明显或不关大局,其他人也没发现,不妨“装聋作哑”。如果领导的错误明显,确有纠正的必要,最好寻找一种能使领导意识到而不让其他人发现的方式纠正,让人感觉领导自己发现了错误而不是下属指出来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一声咳嗽都可能解决问题。如果领导的错误很大而下属无动于衷,事后领导就可能迁怒于下属。
(2)不冲撞领导的喜好和忌讳。
喜好和忌讳是多年养成的心理和习惯,有些人就不尊重领导的这些方面。某单位一位处长常躲在厕所抽烟,经了解得知,这位处长手下有四个女下属,她们一致反对处长在办公室抽烟,结果无处藏身,只好躲到厕所里过把烟瘾。他的心里当然不舒服,不到一年,四个女下属换走了三个。
(3)该露脸时就露脸。
聪明的下属并不是消极地给领导保留面子,而是在一些关键时刻,“露脸”的时刻给领导争面子,给领导锦上添花,多增光彩,取得领导的赏识。
(4)藏匿锋芒。
藏匿锋芒,不让领导感到不如你。多数领导面对下属时都希望有多方面的优势,然而事实却经常与他开玩笑,工作中他会时时发现下属在某些方面有杰出表现,甚至超过自己。为了不伤领导的面子,明智的下属应该尽力收敛锋芒,尽力不刺激领导那固执的自尊。
心理学关键词
即使英明、宽容、随和的领导也很希望下属维护他的面子和尊严,没有必要凡事都与领导争个谁是谁非,得让人处且让人,给领导一个台阶下,维护领导的面子。
7.装一装“低能儿”
《菜根潭》中说: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多捐身败德之媒,五分便无悔。帜只杨五分,船便安;水只济五分,器便稳。
意思是说只张“五分”(二分之一)帆却平安地驶行着的船,只注“五分”水却稳妥地保持着平衡的容器,对于个人如何更好地处世,如何保持包括上下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平衡,是一项很好的启示。
为人处世应严守操行,不露锋芒,即应做到智通权财不足自恃,不足自耀也不足自夸。人与人之间的一般言行答对,看似区区小事,但能否有一种高深的修养,能否处理得稳妥、圆熟和周到些,往往就决定着事的成败、人的生死,也就是“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从效果上使各人为人处世的高下水准之见。所以注重精神修养的人,在这一方面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不得不加大力度。我们先看看洪应明列举的几位历史人物的史实,就可以明白其中道理。
霍光是西汉的重臣,受武帝遗诏;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昭帝死后,他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国君,因刘贺荒淫无度,即位二十七天后即遭废。霍光再迎立刘询为汉宣帝。史载汉宣帝即位时,在去拜祭祖庙的路上,霍光同车陪乘。汉宣帝十分畏惧,好似芒刺在背,浑身不自在,后因霍光有事离去,由另一位将军代替霍光陪乘,汉宣帝才敢活动四肢,才有了少少的一种安全感,霍光死后,他的妻儿子女全遭诛杀。《汉书》记载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声威权威能镇住皇帝者,当然不可容留,霍氏家庭的灭门之祸,正是始于霍光陪同宣帝乘车一事啊”。
石崇是西晋文学家,他任荆州刺史时,曾纵容部下拦路抢劫客商,却得了很多财物,成为巨富,生活奢侈,连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望尘莫及。石崇与王恺曾多次想着法儿比富;王恺命家人用米酒洗锅头;石崇就拿家人用白蜡来当柴烧。王恺为带妻妾出外游玩,所经之路,就命人用紫色的丝布来围成一条有四十里长的临时“胡同”,让老百姓能闻其声不见其人;石崇听说后,则命仆人用五彩绵缎围成了另一条足有五十里长的“胡同”。王恺在比富的路上老是输给石崇后,唯有向晋武帝求援,晋武帝就将国库中收藏的唯一一件外国进贡来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了王恺,想为自己的舅舅争回一次光,殊不知石崇见后,故意将这珊瑚树打烂,并让仆人抬出了六七株高三至四尺、更为富丽的珊瑚树来赔给王恺,令其目瞪口呆。由此可见,石崇的财富有着国库的财富也无可比拟之处,最终,又正是财富美色使石崇及其全家老小尽遭灭门之灾。史载石崇在刑场上叹道:“这回那些下贱者可以沾得我家的财富利益了”。他至死不忘的依然是财富,旁边有人回敬他说:“你知道过多的财富可招祸患,为何不将这些财富早些分给百姓呢?”石崇才哑然无对。
韩信作为刘邦魔下的头号战将,勇冠三军,不论是带兵方法或是军事谋略,都有远非刘邦所可企级之处,对此,刘邦与韩信都是心知肚明的。问题出自作为部下的韩信,对此毫不谦逊,有一次,刘邦问韩信:“在你看来,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不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直肠直肚就答;“我是越多越好”。虽说这留下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千古美谈,但却在刘邦的心中埋下了祸根,引起戒备。后来韩信又在刘邦受困之时竟提出设“齐王”的要求相要挟。眼下虽然答应了。到后来终于借故杀掉了韩信。
陆机是西晋的文学家,出身于吴国的高级士族家庭,吴国被西晋剿灭之后,他与其弟陆去远居旧里,闭门勤读近十年之后,兄弟二人来到晋都洛阳以他们的文才为当时的权贵所推崇,以至有“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之说,陆机趁此而热衷任途,依附权贵,后卷入著名的“八王之乱”,为成都王率兵攻伐长沙王,战败而归,被宿怨者进谗言,诬告他久怀不轨之志,终被成都王杀死,并夷灭三族。
以上的悲剧,是由封建社会的臣子与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所决定的。韩信可称为西汉的开国元勋,霍光则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辅政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有助于西汉社会上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陆机和石崇都是在自己的时代里久负盛名的文学家;他们或他们的家人罪不当死,但历史事实却与此相反。这样看来,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他的锋芒毕露、争强好胜、不居人后、缺乏谦逊和不会秘已之美的种种处事方式及表现,成了导致他们悲剧的直接诱因,他的才华盖世,权势在握,都在为人处世方面缺了一条心弦。
心理学关键词
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愚也是一种智。必要时,甚至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可以的。
8.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
自古将帅在沙场上统领千军万马,可他们事奉君王,从来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可见其危险之大,稍不注意就要惹来杀身之祸,而有识之士是尽量避免这种结局的。
卫青是西汉时的名将,他以知礼退让、谦虚谨慎的品德而获得汉武帝的信任,从而能够善始善终,明哲以保身。
卫青曾多次大败匈奴,使长期侵扰北方疆土的匈奴闻风丧胆,不再有力量入侵汉朝。他可谓功高名震。然而在这样的功劳和荣誉面前,卫青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点也不骄傲。
在卫青统领部队大战漠南,重创匈奴右贤王后,卫青对属下有功之将,上报武帝对他们按功行赏。武帝在赐予卫青八千七百户食邑的同时,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列侯。卫青却再三推辞,坚决不受。后来武帝按照卫青的意见,对这次跟随卫青作战有功的将士按功封了爵位。卫青因自己淡泊名利,关怀将士,将士都乐意跟随卫青转战疆场。因此,卫青所率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
作为一个臣子、将领,其职责就是奉行君王法令,忠于职守,不应该私自招人养才。卫青是深知这一点的,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很注意团结同事部属,但是他却不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
卫青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他所以能够长期担任要职而不被皇帝猜疑,是跟他能够明哲以保身有关的。
树大招风。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切莫锋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精明”这个词,在上海话中另有一个相应的字眼叫“门槛”,上海人对处事精明过人者往往称之为“门槛精”。反之,则是“门槛不精”。然而,何谓“门槛精”,又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与此同时“精明”而不聪明又是不少外地人对一部分上海人的评价。然而,这种不聪明的“精明”,实在算不上是真正的精明。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精明呢?
外相敦厚,对人处世绝不以精明自居,甚而让人感觉有些傻乎乎,但骨子里却是十分精明者。这种人,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这种精明,是最高层次的精明,所谓“精明不外露”,以及“大智若愚”,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个愣头愣脑的流浪汉,常常在一个市场里走动。市场里有很多卖菜的,还有卖水果的,一天人来人往的,有很多人。由于那个流浪汉经常来这里,说起话来总带一些傻气,大家都以为他是傻瓜,因此很喜欢与他开玩笑,并且想出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市场里常常有一些人想看他到底傻到什么程度,于是便在手上放了两张钱币,一个五元的和一个十元的,让流浪汉来挑一个拿走。流浪汉对着这两张钱币,思考了半天,最后选择了五元的拿走。
那些捉弄他的人,看到他竟然傻到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楚的程度,大家都捧腹大笑。从此,那些人只要每次看他经过,都用这个手法来取笑他,而他倒觉得也很开心,能够见到大家笑,他以为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于是,每次让他挑钱币的时候,他从未让大家失望过,每次都会拿走五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