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淡定的人生才幸福读后感 > chater3有一种淡定叫低调(第1页)

chater3有一种淡定叫低调(第1页)

淡定的人,不刻意争强好胜,不刻意引人注目,懂得谦虚忍让,淡泊名利,但这并不代表着要知道的装作不知道,吃了亏也不吭一声,不主动争取机会。淡定的人懂得把握分寸,凡事把握恰当的度。

糊涂一下也无妨

自清朝文坛奇人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这一千古不朽的四字之后,“难得糊涂”便成了许多人的人生箴言、座右铭和行动指南。

历史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万千的万花筒般的景象,在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很多人处在事业未竟的悲哀、爱情失败的痛苦、人际关系复杂的苦恼与管理头绪的混乱之中。世界虽未走到尽头,但失望、沮丧的情绪却笼罩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于是乎,“难得糊涂”的书法作品四海泛滥,糊涂的学问五州尊奉。然而对于糊涂学这一古老命题的阐释,正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其实,糊涂学并非神秘而又高深莫测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人生当中随处可见的学问,回望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他们早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困惑,并提供了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贯通的答案。

儒家说:“限我”是糊涂。

道家说:“无我”是糊涂。

佛家说:“忘我”是糊涂。

兵家说:“胜我”是糊涂。

每个人对于糊涂,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每个人也会悟到不同的真谛。

糊涂是大智若愚、宽怀忍让;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处事不悖,达观权变;是外乱内整,内精外纯;是有所不为,而后有为;是宠辱不惊,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宽容忍让,不计前嫌;是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是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与世无争,宁静致远;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保静养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鲜过;是谤我容之,侮我化之……

难得糊涂,人才会清醒,才会清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说到这里,你总明白了吧?我们说的“难得糊涂”就是不糊涂。所以,“难得糊涂”也是低调做人的一种智慧。

一天,某个寺庙中的师徒二人一起出游,来到一个地方,二人感觉腹中饥饿,师傅就对徒弟说:“前面有一家饭馆,你去讨点儿饭来。”徒弟领命,只身来到餐馆,说明了来意。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徒弟问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听到主人这么说,徒弟微微一笑:“主人家,恕我不才,可我也跟师父多年,莫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冷笑了一声,说:“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看完这个字,徒弟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徒弟回答说:“不就是认真的‘真’字嘛。”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敢冒充大师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带着一肚子抱怨,徒弟回来见了师父,讲了经过后,说:“这人蛮不讲理,好歹我跟师父练过这么多年拳法,等下我就把他们的店拆了!”

师父听罢,说:“不必这么急躁,为师亲自去一趟。”说完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大师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大师来到,请!”就这样师徒二人吃完喝完没付一分钱便离开了饭馆。

离去后,徒弟非常不解,问道:“师父,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大师微微一笑:“有时候,有的事情的确认不得‘真’啊!你看,我们装装糊涂,事情不就这么过去了么?”

如果师父同意徒弟的请求,让他与餐馆“龙虎斗”,那么势必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但是师父选择了“装糊涂”,选择了宽容,这就让事情顺利得到解决。所以,蒙上自己报复的双眼,低调一点,宽容他人的无礼,不与对方斗气,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无礼之举”无地自容,进而会以有礼的态度来面对你。

糊涂是一种淡定的心态,一种做人的智慧。世上许多事,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楚,得过且过,偶尔糊涂一次又有什么大碍呢?

世事风云变幻莫测,该聪明时得聪明,该糊涂时得糊涂。该聪明时犯糊涂,就会失去机遇;该糊涂时却聪明,就会引火烧身。做人者,聪明不如糊涂,守拙若愚,看似很木讷,实则胜过所有的聪明之举。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人生是个万花筒,人们在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莫测。孔子认为,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动为聪明后的行为,静为糊涂时的沉着。所以,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手段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

戒骄戒躁,不要逞英雄

所谓浮躁,就是心浮气躁。可以说,浮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但是,浮躁却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情绪。尤其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看到别人“发达”、“潇洒”就坐不住了,渴望“一夜暴富”、“一举成名”,不能脚踏实地,耐住性子地想问题。往往在物质和精神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披挂上阵,轻狂浮夸,好大喜功,情绪烦躁,手忙脚乱,仓促从事,草草收场。

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浮躁是一种虚妄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情绪状态,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它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任意妄为,行动盲目,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乃至违法犯罪,害人害己。因此,古人对这点很注意,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知退让之机,绝对不可以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他人怨恨,重则惹来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只有那些与人分享荣誉者甚至是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事实证明,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只有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完善而清高的人。

汉时代晁错自认为其才智超过文帝,更是远远在朝廷诸大臣之上,暗示自己是五伯时期的佐命大臣,想让文帝把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委托给自己。这正是功高震主的表现。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权重的李德裕,心里忌惮,很不平衡,以至头发都被汗水浸透了,这与汉大将军霍光为汉宣帝护卫车乘,而宣帝严惮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么区别?功劳高了,人主震慑,这样的功臣当然会有自我矜傲的表现。

韩信可谓功高盖世,但因为其声名显赫位高震主,最终也下场可悲。秦末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为郎中。其献策屡不被采用,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争时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兵占领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他被委为左丞相,领兵破魏、代,平定赵、齐,被封为齐王。后与刘邦会于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陈稀叛乱时,有人告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被吕后诱杀未央宫。

避免功高震主就要知进退之势,要知进退以下几条必须牢记在心:

一要守法。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记·循吏列传》中,司马迁所说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知时务识大体的臣子。

后人以为只有慈爱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

二不参与。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加以实现。《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点也不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动,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功劳再多、苦劳再大也终会抵消。

三不长久。古人说:“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身居高位一天应比一天更谨慎,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也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四不胜任。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惊心动魄得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可善始善终。

五不重兵。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够主动交出兵权,那么对君主的威胁也就减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以求自保的意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