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西线战场的曹真成功两次挫败诸葛亮的北伐企图,其贡献堪称大魏栋梁。
但幸运并没有一直眷顾曹真。
太和四年,为了彻底击败蜀国,曹真决定集结关陇兵力,进军伐蜀,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沿褒斜道进入汉中。
司马懿亦接到曹叡的命令,要求他在荆州出兵配合曹真,夹击蜀汉。
这计划看似可行性极高——曹真麾下的关陇士兵战力非凡,若与司马懿合作,足以对蜀汉构成灭国危机。
然而,褒斜道突降长达两个月的大雨,导致曹真军队中病患无数,他也因此染上重病。
无奈之下只得撤兵,返回洛阳后不久便因病逝世。
对于曹魏政权而言,失去曹真无疑是失去了最核心的统帅,倘若再给曹真十年时间,或许可以提前多年灭蜀。
但事实却非如此,大魏政权自此面临着顶尖人才凋零的局面。
随着曹真的离世,西线战场上急需一位有能力的将领来稳住军心。
放眼朝堂内外,最合适的人选唯有司马懿。
因此,太和五年初,曹叡调派司马懿接管曹真曾统领的西线,接替他的职位。
与曹真一心为国不同,司马懿上任后的战绩并不乐观,多次未能击败诸葛亮。
即便从战略角度来看,可以说他是“保存实力以保大局”
,也有人戏称他是“演员上身,只知怯懦”
。
第一年里,他先是在战术部署失误中令张颌丧生,接着又被诸葛亮于北渭原桥打得大败;第二年更是让出了卤城的控制权,这些战绩与曹**比实在相形见绌。
但在某种程度上,司马懿的这些失败也许是他有意为之。
深入研究他的行径不难发现,尽管屡次战败于诸葛亮之手,但这或许是司马懿长远计划的一部分。
【但魏国并未因士兵的损失而受到严重打击。
】
【失去的城池也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城。
】
【唯一的两座较大城池只有武都和阴平二郡。
】
【然而在这些地方沦陷之前,司马懿已经下令将当地百姓迁走。
】
【换句话说,诸葛亮占领的仅仅是土地,并未获得人口资源。
】
为什么司马懿能这样做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魏国的雄厚国力让他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