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大明王朝的三张面孔 > 第三辑 文臣篇 1刘伯温上 神机妙算与运筹帷幄(第1页)

第三辑 文臣篇 1刘伯温上 神机妙算与运筹帷幄(第1页)

刘博温原名“刘基”,大明王朝开国元勋,朱元璋称帝之后,封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等官位,朱厚照追封“太师”。

相比较“刘基”这个原名,世人更喜欢称其为“刘伯温”,提起刘伯温这个人,在很多民间传说里,经常拿他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历来都有“三国诸葛亮,明初刘伯温”的说法,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以刘伯温在大明建立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完全不足以和将蜀汉一肩抗的诸葛亮相提并论。确实,在刘伯温身上没有诸葛亮那么多传奇事迹,但是在整个元末明初,谋士稀缺、人才凋零,大概也就只有刘伯温一个人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谋士,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刘伯温的历史地位适当抬高一些,倒也无可厚非。

刘伯温出身浙江青田的一个官宦家庭,他家族往上好几辈人都是当官的,只是家族逐渐没落,官越当越小,刘伯温自幼就十分聪明,年仅十二岁就考中秀才,二十三岁考中进士,然后在元朝做了整整二十年的小官小吏,在这二十年间,刘伯温仕途多舛,起起伏伏也就算了,还多次被迫辞官赋闲,或是因为看不惯官场黑暗主动辞官归隐。刘伯温在自己浙江青田老家归隐期间,结交了不少和他同样命运的落魄文人,如宋濂、章溢、叶琛等人,而他们这帮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明初浙东文人集团。浙东文人集团加入朱元璋麾下的时间相对比较靠后,再加上只有刘伯温比较出名,因此,很多人便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浙东文人集团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大明朝的过程中,其所作的贡献并不足道,这时大错特错的一种论断。

朱元璋揭竿而起七年后,虽然他已经取代郭子兴,成了长江中游一带最有实力的军阀,但同时,因为他的地盘位于中原腹地的四战之地,他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陷入了发展瓶颈。朱元璋深感,自己没有战略眼光高深的顶级谋士来相助,断然难以成就伟业,于是就在这个背景之下,朱元璋搞了个声势浩大的招聘会,开始广邀天下文人谋士,前来应天府应聘。刘伯温就是在朱元璋举行的这场招聘会里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了朱元璋身边最受器重的谋臣。

而这一年,刘伯温已经五十多岁。

就在刘伯温刚刚加入朱元璋阵营时,天下发生了一件大事,长江以南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被手下陈友谅挟持,陈友谅掌握了徐寿辉的势力后,野心膨胀、志在必得,联络长江下游的张士诚,意欲合作攻击朱元璋的地盘。这个消息传到应天后,朱元璋阵营轰然震惊,很多淮西将领都认为应该退回长江以北,凭借长江天堑抵挡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联军。朱元璋也很犹豫,他即舍不得长江以南的富饶地盘,又担心真的抵挡不住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联军,最后不但丢了地盘,恐怕手里的这点儿人马也将损失殆尽。

这时候,刘伯温站了出来坚决主战,他向朱元璋分析了完全可以一战的理由:首先,陈友谅、张士诚两方人马各怀算计、离心离德,肯定不能通力合作;其次,陈友谅刚刚挟持了徐寿辉,因此,他们内部也肯定有人对陈友谅此举不服,陈友谅部众离心自然也难以发挥出应有战斗力。听完刘伯温的一番分析,朱元璋立刻拍板,决定奋力一站,紧接着,刘伯温又向朱元璋献出了一条具体的作战计策,他建议朱元璋,暗中授意曾经和陈友谅有故交的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信假意投靠他,诱使陈友谅孤军深入,在半道设置伏兵将其击败。

朱元璋依计而行,陈友谅果然中计,他一心想要独占朱元璋的地盘,不顾之前与张士诚同步进攻的约定,私自提前进攻朱元璋。谁料,等陈友谅来到康茂才与他约定的地方时,不但没见到康茂才,反而还遭到伏击,大败而归。

刘伯温刚刚加入朱元璋麾下,就立下了奇功一件,从此,朱元璋对他更加器重,朱元璋手下的其他人,也再不敢小觑这个最后加入进来的小老头。与此同时,在长江以北,元军和韩林儿的红巾军也发生了一场大战,韩林儿的红巾军被击败,原本的地盘也丧失殆尽。其他军阀纷纷落井下石,也开始攻打抢占韩林儿的地盘,只有朱元璋在这时候对韩林儿伸出援手,将韩林儿的残军收容在了自己这里,朱元璋的打的小算盘其实也很明显,那就是雪中送炭装个好人,借机慢慢再将韩林儿的手下全都收归己用。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刘伯温的神机妙算与运筹帷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