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儿,我觉得这电机还能更好。”杨启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目光却落在依旧嗡嗡运转的电机模型上,语气带着一丝不满足。
回到隐蔽的工作室,屋内还残留着各种实验的痕迹——散落的铜线、炭棒的碎屑、以及之前尝试过的各种线圈模型,无声地诉说着杨启这些日子的努力。
昏黄的油灯下,改良后的电机模型静静地矗立在工作台上,微微震动着,驱动着一个小小的木轮飞速旋转。
杨启的目光紧紧锁定着它,仿佛要看穿其中的奥秘。
郭婉静静地站在他身旁,
然而,小镇上的气氛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起初对电机充满好奇和赞叹的居民,渐渐开始窃窃私语。
一些流言如同野草般蔓延开来,说这电机是“奇技淫巧”,是触怒神灵的不祥之物,会招来灾祸。
更有甚者,将最近几日的天气变化也归咎于电机的运转。
原本热情友好的邻居,看向杨启的眼神也变得复杂起来,带着一丝畏惧和疏离。
杨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变化。
他走在街上,能感受到那些异样的目光,听到那些刻意压低的议论。
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他,但他并没有退缩。
他的眼神反而更加坚定,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天晚上,杨启在工作室里忙碌到深夜。
郭婉心疼地劝他休息,他却摇了摇头,指着电机说道:“婉儿,你看,这里……”他突然停了下来,眉头紧锁,目光落在电机的一个关键部件上,喃喃自语道:“不对,这样不行……还差一点……”
杨启紧盯着电机,眉头紧锁,仿佛在与一个难解的谜题搏斗。
他轻轻抚摸着电机外壳,手指划过每一个螺丝,每一个接点,感受着金属冰冷的触感。
他忽然停下手,目光停留在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缝隙,那里需要一种特殊的绝缘材料,既要耐高温,又要足够柔韧。
“就差这里了……”杨启喃喃自语,他需要一种特殊的漆,能够完美地填补缝隙,防止电流损耗。
这东西在现代社会不算什么,但在这物资匮乏的宋朝,却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第二天,杨启便开始在小镇上四处寻觅。
他走遍了铁匠铺、木工坊,甚至去了一些老旧的作坊,询问是否有合适的材料。
得到的回复大多是摇头,或是茫然的眼神。
人们对他的新奇玩意儿还是保持着警惕,不愿提供帮助。
铁匠们抱怨着他的需求过于古怪,木匠们则把他的话当成天方夜谭。
杨启的身影在小镇的街头巷尾穿梭,越发显得落寞。
阳光照在他身上,却无法驱散他心头的阴霾,反倒更衬出他单薄的身影。
他感到一种无力感,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牢笼里。
郭婉看在眼里,心疼不已。
她默默地观察着杨启的举动,知道他遇到了困难。
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在他身边,用温柔的眼神给予他支持。
她知道,杨启需要的是实际的帮助,而不是安慰。
于是,郭婉开始动用自己的人脉。
她曾跟随父亲在江湖上历练,认识不少能人异士。
她找到了一位隐居深山的采药老人,从他那里打听到了一种特殊的树脂,据说具有极佳的绝缘性能,而且耐高温。
费尽周折,郭婉终于拿到了足够的树脂,以及一些处理树脂的特殊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