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对待农事的态度,是非常符合农家的思想的。
这也是他当年留在秦国,全心全意的教授秦人耕作技术,并为《吕氏春秋》贡献了《上农》等文章的原因。
只是后来,因为吕相被罢黜,他跟着去了河南,吕相薨逝之后,他又听闻秦王驱逐六国客卿,便离开了秦国。
这一走,便是十七年。
这十七年来,他在齐楚等国来回周转,但不管是哪国,都不像秦国那样重视农事。
如今,大秦统一天下,他以为自已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时候。
没想到,又是秦国的丞相邀他入秦。
只不过这一次,他的所见所闻,远比上次更加震撼。
六国——活该灭亡。
许胜起身,重重的向秦安行了一礼,“农家之人,愿为大秦效死。”
秦安连忙将许胜扶起,“许公言重了。”
“有许公这句话,我大秦的百姓必不会再受饥饿之苦。”
对于农家之人,秦安是极其钦佩的,这是一群甘于付出,却不求回报的贤人。
他们没有什么指点江山,实现自已政治抱负的想法,反倒更愿意与农人待在一起,踏踏实实的钻研耕作之道,并公之于众,以求天下百姓都能免受饥饿之苦。
历史上,华夏农业的第一次发展,应当就是农家推动的。
战国时期,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著《神农》二十篇,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以至使儒家的门徒陈相及其弟陈辛也抛弃儒家而拜许行为师。
只可惜,农家的思想,和墨家的思想一样,注定不被统治者所喜欢,最终都消亡在历史的长河里。
包括农家的著作,《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七篇,《尹都尉》十七篇,《赵氏》十七篇等等,也都一一失传。
如今,我们只能从其他诸子的著述中,星星点点的探究一二。
“右相,大秦之外真的有那么广阔的陆地吗?”
许慎的眼睛里闪烁着璀璨的光芒,那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冒险的渴望。
“慎儿,不可无礼。”
见许慎出言询问,许衡连忙呵斥道。(前面写糊涂了,许慎的父亲是许衡。)
这孩子,这种场合,只要不是右相主动问起,哪里有他们说话的份。
秦安摆了摆手,“无妨。”
看着眼睛放光的许慎,秦安笑道:“大秦之外的天地,大到超乎你的想象。”
“在不久的将来,你就有机会看到。”
在秦安话落之后,许慎突然请命道:“右相,大父,慎愿同士卒一起,前往百越之地,将那稻种给取来。”
闻言,许衡脸色一变,本想劝阻,但看着毅然决然的许慎,许衡张了张嘴又把话咽回了肚子里。
“好。”
许胜一声大喝,重重的道。
“寻找稻谷本就是农事,既是农事,我农家弟子岂能甘于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