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变革,由杂乱,向统一形状的变革。
从商朝一直到战国后期,华夏的货币形态,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时不仅各国自铸货币,就连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
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币,楚国的蚁鼻钱……
直到始皇帝一统天下,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唯一的通用货币,才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情况。
第三次变革,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转变。
自秦一统天下货币,便规定在钱币上明确标注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二十四铢为一两)”等。
唐武德四年,唐高祖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了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上不书重量,而写年号。
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做法,怎么说呢,大受后代历任统治都的追捧。
此例一开,之后但凡对于自己的文治武功有点追求的帝王,都会铸造自己专有的钱币。
自此,华夏的钱币再也不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颇受统治者青睐的做法,实质上,却导致了钱币杂乱,流通不便,又回到了秦之前的老样子。
而且,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端,还不是上面说的导致钱币杂乱,流通不便,而是直接导致了私铸泛滥。
私铸钱币情况的产生,一部分是被迫无奈,一部分是有意为之。
先说被迫无奈。
设想一下,一户颇为富有的百姓,家中藏有数量不少的钱币,但突然改朝换代,新皇登基,诏令全国得用新的钱币。
这种情况下,这户原本富有百姓,该怎么办?
将那些前朝的钱币,弃之不用?
别傻了,不可能,那是钱,存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钱!
那么,赶紧拿出去花掉?
那就更不可能了!
且不说舍得不舍得全花掉,就算是舍得拿出去花,也得掂量掂量,别人敢不敢收啊!
拿前朝的钱,在本朝花,这是何居心呐?
所以,留给这户百姓的出路,只有一条。
那就是悄咪咪的,将那些旧钱给熔了,然后再按最新的样式,铸成本朝能用的通宝、元宝。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是可以拿去官府给兑换了么?
呵呵,官府收了前朝的钱,不也是熔了铸新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