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古邑的读音 > 第33章 樵路忧思(第2页)

第33章 樵路忧思(第2页)

时月认为这个理由太过牵强。山是山,坳是坳,怎么联系起来?

这时,耳边听到一片“笃咯笃咯”木棍戳地的声音。

时月一抬头,见前面有十余名山民,挑了柴担,引龙灯一般地从山坡上牵下来。

他们手中都持有一根跺柱,跺柱急点地面时,发出一连串的“笃咯”声。

这跺柱,是所有善于挑担之人的好助手。几乎所有挑重担走远路的人,都有这么一根跺柱。换肩时用,下陡坡时也要用。

如果没有这根跺柱,下坡时会缺少减少缓冲的工具。而且重担压肩时,根本无法换肩;若要换肩,只能放下担子。可一百多斤以上的柴担,一旦放于地上,就再难挑起来了,除非是斜搁于路堤之间。但很多时候,山道上并无足够的空间可容搁担。

有了一根跺柱,就方便多了。

因为这跺柱的顶部有一个凹坑,支在地上后,就可将担负着重担的扦杠搁在上面。

毛竹做的扦杠搁在跺柱的凹陷部,丝丝入扣,不会有半点移动。

这样,歇担时自然不必将沉重的柴担抛到地上去了,也不需要再从地上搬起来。

荷担急行中,担夫可以用跺柱通过空着的肩膀,从底下撬着扦杠(跺柱头的侧面也削成凹形,可扣住扦杠),再将手臂压在跺柱上,这样就可以将别一肩上重担的很大一部分重量分到压跺柱的肩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小一根跺柱,实是挑担用的神器,凝结了古代先民的经验和智慧。

所以,学会使用跺柱,是上山砍柴的基本功,也是挑夫的必备技。

这一切,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知道的。

时月少年起也偶尔上山砍柴,并且学会了使用跺柱,所以对个中的奥妙十分清楚。

听到密集的跺柱声,他如修行人开悟一般,一下明白了地名的由来。

这里山坡陡峭,所以铺上了石板台阶。肩了重担的樵夫到此,必得用手中的跺柱撑地,以防止脚下打滑或身体失去平衡。

在这样的陡坡上,挑着几百斤重的担子,一旦摔跤,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脊柱和腰腿要是受到损伤,那下半辈子基本上就完了。

乡亲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到了这个陡坡,大家都用心着脚下呢,尽量用跺柱支撑着下坡。每过一个台阶,跺柱就要在石板上笃一下,人人如此,大家耳朵里自然就是一片跺柱戳地声了,难怪会叫“跺柱坳”啊!

秦时月一说自己的看法,牛爷说:“少爷,侬才是真正的‘牛爷’,能讲出这番道理来,实在是太牛逼了!这里来过多少砍柴的人啊,没有一个能讲出这番道理的。侬是个破案高手,当警察去顶适合了。”

时月笑笑,心想,自己就是来破案的,只是不便告诉你牛爷哦,呵呵。

他由此想到,凡事深入实地,对于得出一个结论,是多么的重要。

当年苏东坡登石钟山,百思不解其名。后来泛舟江上,听到潮水撞击石壁,发出钟磬之音,从而破译山名的来历。

他还联想到善于深入农村搞调查研究的毛润之先生。

若是没有亲临一线的调查研究,他又哪里能够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那样务实的文章?又哪里会将目光瞄准农民和农村?又哪里会有后来的秋收起义?失败后又哪里会想到去钻井冈山的毛竹林?后来又哪里会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跑到陕北的黄土高原去……

对了,他还想到黄土高原窑洞里诞生的杰作——《论持久战》。

听说毛泽东写此书是在1938年5月上旬。当时国内各界在对日作战上有悲观畏惧、盲目乐观等各种心理。为稳定人心,激励军民,毛泽东在窑洞里夜以继日地写作近十天,完成了这篇五万余字的论文。

其鲜明的观点,充分的论据,严密的逻辑,昂扬向上的情绪,还有全文散发出来的智慧之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也让当时正在念军校的秦时月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是厚积薄发之作,是实践出真知的典范例子。”秦时月读后感慨不已。

这样的人做事,会是多么严谨、缜密,务实、高效。与这样的人为敌,后果会是多么可怕。

由教书先生出身的毛润之,他自然而然想到了身兼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

秦时月刚入学时,参观校史馆,见到蒋经常一身戎装,身上也无赘肉,显得很是精干,印象还比较好。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蒋当年在黄埔军校建校10周年(1936年6月16日)时的讲话录像与录音,一时感觉全变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