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朱棣的术士 > 第15章 三宣六慰大明西南土司战略(第1页)

第15章 三宣六慰大明西南土司战略(第1页)

土司制度,源起于元朝时期,

其精髓概括为“土官理土民”,实则是对地方权力的默认划分,土司统辖之下,自成一体。

这些或大或小的土司领地,司法、财务、行政乃至军事,皆享有自治之权,形成了盘根错节的格局。

对于大明而言,西南地带犹如一头沉睡却易醒的猛兽,常怀不宁。朱元璋初建大明帝国之际,本无意涉足遥远的云南。然而,蒙古梁王的余威与昔日大理段氏的影响力,如同悬于头顶的利剑,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于是,朱元璋派遣沐英远征云南,并令沐家世代镇守边疆,稳固西南。

此刻,徐长卿一言既出,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汇聚于他,期待他的下文。

“何为改土归流?”解缙眉峰微蹙,急切追问。

“此乃指以朝廷派遣之流官管理原土司领地,教化土民,使之顺服王化,和谐共融,岂非善举?”徐长卿躬身答道,“这便是我对西南战略的浅见。”

“年轻人,你似乎忽视了现实的严峻。土司领地,多山少田,居民散落,若朝廷强行派遣流官,只怕会徒增国家的负担吧?”一位老臣质疑道。

“况且,大明的官员编制已颇为臃肿,岂能再添无谓之负?”

群臣交头接耳,对徐长卿之议存疑。武将们心思各异,对他们而言,若能有战可打,便是稳固自身地位的最佳途径。而对于土司领地,早在洪武年间,朝廷已投入大量资源试图整顿,成效却不尽人意,其中艰辛,人尽皆知。

大明养官,依赖着土地和田税过活,单凭老朱家开出的那点儿微薄俸禄,想要养个小老婆都捉襟见肘,更何谈指望朝中大臣去妥善管理那些土司?

“解大人言下之意,朝廷年年耗资平叛还算节省了?”

“土司之所以屡屡反叛,无非是这套制度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解大人怕是京城的安逸日子过得久了,忘了民间疾苦了吧?”

徐长卿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不客气地反驳:“土司改流官,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太祖辛苦打下的江山,难道各位忍心弃之如敝屣?”

“况且,西南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的疆域,千百年来臣服于中原皇朝,现在正是推行改土归流,让西南之地沐浴王化的好时机。”

“谁能促成此事,必将在当世留名,功勋传颂千秋。”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口水,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

名垂千古的名声,谁不想要呢?

随着徐长卿一番言辞落下,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西南地区的难题盘根错节,久已有之,他心头早有定计,渴望将其一劳永逸地解决。

倘若这“改土归流”之策能顺风顺水地推进开来,无疑将为大明的西南边陲带来长久的安宁与稳固。

而徐长卿的这番话语,却让解缙脸色微变,绿意隐现,显然是对徐长卿这不加掩饰的针砭之意感到极度不快。

尽管心中怒火中烧,解缙还是勉强按捺住情绪,勉强挤出几分从容,向着徐长卿回应道:“那片土地上,山峦起伏,土地贫瘠,治理之难,又岂是你轻描淡写的一句‘以流官代土司’所能轻易逆转的?”

在这个瞬间,周遭的人们无不怀揣着期盼的心情,静候着徐长卿接下来的话语。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可若朝廷袖手旁观,任由事态自流,这世间岂不少了份担当?”徐长卿回眸一笑,对着解缙缓缓道来,语气中透露着不容置疑的淡定,“说那土地贫瘠,又何足挂齿?我们可在周边开设集市,促进贸易流通,让周围的地带先富裕起来,自然能吸引百姓安居乐业。”

“再者,设立社学,派遣讲师,让学问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创办邸报,传扬大明的德化,让西南大地沐浴在大明的光辉之下,这岂不是一桩美事?让那里的人们感受到王化的温暖与福祉。”

“试问,那些土司治下的子民,难道不也是大明朝的一分子吗?各地土司,不过像是错落有致的小国度,实质上与封建诸侯无异,中央只需轻轻抽取少许税赋,维系和谐。”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土司叛乱频发的症结,便在于此。而今日,他们若能诚心归顺朝廷,那么将来,又怎会轻易背离,转而向其他势力称臣,拒绝接受王化的恩泽呢?”

徐长卿的一番话,让朱棣深感认同,不由微微颔首。自登基以来,朝廷内外种种纷繁复杂的运作,无一不让这位新皇感到心头沉重。北方,蒙古余部势力依旧蠢蠢欲动,而西南方向,叛乱频发,如同芒刺在背,更是令他愁眉不展。

倘若真如徐长卿所言,实施“改土归流”之策能够一举平定西南的动荡局势,那无疑是解开了朱棣心中的一大难题。徐长卿提及的土司倒戈相向,背弃大明投奔他方,在史书上并非罕见之事。

回溯历史,麓川之战便是发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值正统年间,云南麓川的土司举旗反叛,与大明王朝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若继续沿用旧有的土司制度,西南边陲恐怕将长期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

大明承袭元朝基业,虽然在北方和西北疆域有所缩减,但西南边疆通过设立“三宣六慰”,实质上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与管辖。以云南为中心,设立了南甸、干崖、陇川三个宣抚司,以及车里、缅甸、木邦、八百、孟养、老挝六处宣慰司,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广泛、权力下探的统治网络,意图深远,力图稳定边疆,巩固国本。

除却云南地区外,贵州等地也乱子不少,万历年间发生的播州之乱,就是如此。

有道是说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三大征”。而这三大征里的收尾一战——播州之战,不仅是规模惊人,也是最后一役。

大明朝为了这场战役,可是狠下血本,调集了二十多万兵马,战鼓擂了足足一百一十四天,花出去的银子堆起来能闪瞎人眼,足足三百六十多万两,,其中用于善后的开支大概也在110万两以上。

这成本,不可谓不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