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英越来越庆幸当初拒绝了张县令的宅子,不义之财不可取啊!
没几天,林伯英就又听说了一件事。
有一名考生私下给张侍郎写了一首诗“通榜”。
“通榜”这事儿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十分盛行,考生将自已做的诗文提前送给名儒手里,写的好的话就可以提前让考官认识自已,增加自已的名气,科考也容易通过。
不过这事儿在前朝时就已经被禁止了,而且现在科举不像以前,现在每个人的答卷都要经过糊名,还安排专人誊录,在揭榜之前谁也不知道卷子是谁的,就算是让考官提前认识自已也是无用,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舞弊。
这时候写这样一封信就意味深长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张侍郎竟然没几天就给他回了一首诗,夸赞他的诗写得好,甚至评价该考生的文采可以“抵万金”,这就更耐人寻味了。
这件事没几天就传开了,京城里沸沸扬扬都在传这件事。
有的直言这位考生不要脸,献媚长官。
有的人悄咪咪地自已也想写一封。
还有的直言张侍郎拉拢士子,不是为官为臣的本分。
林伯英坐在人声嘈杂的群仙茶楼,听着茶楼里众人的说话声,只觉得后背发凉。
这件事已经上达天听,听说已经有学子敲了登闻鼓。
状告张侍郎领着学子科举舞弊,那名学子已经提前知道了考题。正是张侍郎告诉他的。
皇上听闻此事,立马派了大理寺卿彻查此案。
林伯英只觉得心脏发紧,口干舌燥,立马飞奔回家。
到了房间,林伯英急忙收拾出笔墨纸砚,开始写信。
闻声而来的老林头纳闷了,“伯英,你不是出门喝茶了吗?怎么急急忙忙回来了。”
他看林伯英在奋笔疾书,凑过去一看,“怎么在给家里写信呢?不是前两天刚写了一封吗?”
自从他们离家来京,就每隔半个月给家里写一封信报平安。
这年头家书珍贵,还是靠着林伯英的举人身份,又上下打点,他们的信才能跟着管家的驿站来往,这个更快些。
林伯英没有回答老林头的问题,自已老爹不懂这些事,知道了也是白白着急。
林伯英写信回家也是叮嘱郑杰,张家的东西一定不能收,一个铜板也不行,最好离张家远远的。
林伯英知道自已妻子不会随便收别人的东西。不过县令的身份毕竟摆在那儿,郑杰作为妇人只怕不好出面。
林伯英叮嘱郑杰,遇上不懂的事就去问方夫子和自家岳父大人。
他们二人把这朝廷局势看得分明。
写罢,林伯英叹口气。
自已的科举之路也是够曲折的了。
上一回遇上了南北榜案,幸好有方夫子指导,自已避过去了。
这一回科举舞弊的事只会闹得更大,不知事态会如何发展。
自已这一只脚还没踏进官场。就已经目睹了官场的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