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傍晚准备吃饭的时间,最先到的是陈继明的爷爷。
陈狗儿的爷爷叫“陈福国”,今年62岁,许是长期干农活,黝黑的脸颊,饱经风霜的面容,一副地道老农的打扮,但身体健康,身材健硕,就那地里的200斤一担的稻子,扛在肩上,在那乡村的田坎,还能健步如飞呢。
也没和几个儿子住在一起,与奶奶在老屋住。
看见陈继明在场院里面玩,一把抱起陈继明:“我的乖孙孙,有没有想爷爷,有没有调皮,爷爷这有糖吃。”
说完还掏出一颗糖塞进陈狗窝的嘴巴里。
“爷爷、爷爷,我很乖的,没有调皮。”
接着道:“你爸叫我们来有什么事啊?你知不知道。”
陈继明,直接摇头:“爷爷我不知道哦,您去问我爸爸吧。”
陈继明的爷爷“陈富国”育有四子一女,陈继明的大伯“陈丕中”、二伯“陈丕勤”、三伯“陈丕华”、姑姑“陈丕芸”、陈继明老爸“陈丕民”,除了姑姑嫁去了隔壁大队,其余兄弟都在一个村里务农。
在这个年代,其实除了务农,也没有其他什么事情可以做,最多出去打打零工,出去做零工的活都很少,最多也是帮别人修修房子,帮帮忙什么的,所以一个家庭最多的收入也就是在家里的几薄亩田上。
在下午大概五点左右,陈继明的几个伯伯陆陆续续都过来了。
因为今天人比较多,陈父搬出家里的大圆桌,也没在屋里吃,直接放到院子里。六七月份天气比较热,微风徐徐,在院子里吃凉快。
因为关系到家里的赚钱大业,陈母难得大方了一回,做了三个火锅,加上七八个小菜,过年都没有这么丰盛。
大家很快就上了桌,饭吃到中途,大伯就问道:“老幺、到底什么事啊,今天把我们都喊过来。”
兄弟几个听到老大问话,就都不约而同了看向了陈父。
陈父几兄弟,除了陈继明的爷爷和三伯,其他几人真的是一头雾水。
陈继明的爷爷是陈父告诉他的,而三伯则隐隐有些猜测。
陈父没有接话,而是陈继明的爷爷说道:“是老幺想在村里收购些水产,问你们愿不愿意送,鱼、牛蛙,鳝鱼这些,说你们愿意去搞,就不在村里收购了,加起来大概要1000斤每天,收购的价格大概在5毛左右,就这么个事。”
陈父接过话头,继续说道:“对,我在县里找了些销路,因为现在要的量不是很大,就想问你们有没有兴趣,想不想做?我们怎么分配一下,就这么个事。”
大伯是个懒散的性格,感觉不怎么感兴趣,大伯的大女儿比陈父的年龄还大。
而且两个儿子都已经参加工作,用他的话说,他都准备养老了,不准备再怎么折腾了。
二伯脾气火爆,长期在外边与社会上一些人玩,有点路子,也看不上这点蝇头小利。
事实上,陈狗儿知道二伯确实有点路子,上辈子二伯好像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买的拖拉机,给别人拉拉货,确实赚到钱了,是全村第一个修楼房和买摩托车的人。
那就只有三伯和姑姑家感兴趣了,三伯是个精明且能干的人,而且家庭负担重,家里两个女儿在读书,没有来钱的路子和多余的劳动力,靠家中几亩田,女儿的学费都快交不起了,正想找些路子挣钱。
之前他看陈父,天天往镇上送水产,就猜到陈父可能有卖水产的路子,还想着怎么掺一份呢?没想到现在老幺就找上来了,心中窃喜。
而姑姑与姑爷,都是极勤劳的人,这是在全村都出了名的,姑爷是个闲不下来的人,什么事都干过,是十里八乡的种田能手。
陈父说完之后,大伯果然不怎么感兴趣,直接说到:“我自已家里的事都忙不完,没时间做这个,让他们做吧。”
二伯看大伯这么说,也连忙接过话头道:“对,我也很忙,没时间,给大姐家和老三他们做吧。”
其实陈父心里大概是有底的,老大和老二不做,心里是有准备的。
但请他们都来说这个事,是有必要的,免得兄弟之间生了嫌隙。
在农村生活,人情世故必须要有,兄弟之间也不能例外。在农村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无非是利益与那一点人情往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