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远了,扯远了。继续听,继续听。
周敦颐继续道,“人是得到阴阳五行的精华而生的,心事最灵的,是先天具有天地之五性的,是善。人先天的善性感于外物而后动,就有了善、恶之分。因而,要将阴阳五行和圣人之道有机统一起来,将圣人规定的中正、仁义,以静为主导,确定了人的最高标准。
嗯,莫非是人道?
咦,没有触发。看来不是此关重点,或者说是方向。
说穿了,我的‘道’就是,太极(动静)→阴阳(动静、变合)→五行(顺布、妙合)→男女→万物。就这样由太极经阴阳的变合而生五行,这是属于无极的世界,属于大自然的范畴。在五行以下,由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到万物化生,是立人极的一个世界,组成了社会和人道的范围。将他们二个世界合二为一,就组成了大千世界,一个多彩世界。
接下来,张载讲了阴阳二气,五行也是气。他认为阴阳不是道,更不是其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而是气,气是万物生成与毁灭之所由。
程颐、程颢认为,五行是“天之道”,五行是气,但不能认为是一气。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五行所生,也都是具有五性,因而从五行、五性言,万物皆备于我。阴阳之说的发挥和新解,肯定了五德终始说的合理性并推及于日常之事。
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理是天下万物的“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就是宇宙万物和伦理道德的根源,是宇宙万物和社会人事的当然法则。
陆九渊则认为阴阳就是道,太极就是阴阳,阴阳就是五行。人生天地之间,禀阴阳之和,抱五行之秀,故为最灵,而人之心含蕴天地之万理。
王守仁则认为,“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可以用言语来穷尽,而只在于“知道者默而识之”。而其也偏向于心,“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致良知。
王廷相认为,元气就是道体。所谓“元气”是无形之气,有形之气谓之生气。所以有气就有道,气有变化,道也就要有变化。“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气之体,则为阴阳,所谓“阴阳也者,气之体也”。阴阳生物,不仅有序,还有规则。
正所谓道理千万条,我只信奉那一条。
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一条,当然是指对我有用就拿来哪一条。
古往今来,不管是哪朝哪代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才会生存下来。好比如天文学与阴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阴阳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主要职责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早期,天文和星占是一回事。星占家即天文学家,也可以说是早期最早的实践阴阳家。
与阴阳五行观念不可分的天干、地支符号,最早也是用于历法的记年、记月、记日中。久而久之,人们又发现天空上的星辰与人存在天人感应。
这就开始了星区的划分。分别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五星、七曜(七政)。这样分野理论的产生,那么简单的星占就开始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