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暖大致检查了一下,见都是活的,个头也不大不小正适合包在馄饨里,便点头道:“你们做事我一贯放心,今日的银钱照旧等我回来给你们结算。”
听了这话,年长的少年松了口气,露出笑模样,“行,那我和弟弟先去打水了。”
他们也是上河村的村民,每日除了清晨去河里抓虾送来给苏暖外,还会捆一些晾干的柴火,打一些上游的溪水装进桶里去镇上卖钱,这一天也是忙的歇不下来。
苏暖轻声应下,收回陶碗,提着木桶进院子开始剥虾。
她在现代的家境也很一般,父母为了姐弟四人的生活早出晚归的工作很辛苦。作为长姐的她六七岁就开始在厨房帮父母打下手,等她满八岁时,都会用砖头垫脚,举着铲子炒菜做饭了。
在厨房待得久了,苏暖练就了一手剥虾壳扯虾线的绝技,不过一刻钟,就收拾出来了大半桶虾。她将剩下的那些虾装在一个木盆里,浇上少许河水,盖上钻了孔的木盖放到一旁。
这会,天边已经大亮,太阳带着耀眼的光芒自远方一点点升起。
苏暖洗净了手,把闲置在一旁的板车擦干净推出来,先把炉子和炭火放上去,然后去厨房把煮好的骨头汤,准备好的馄饨皮、馄饨馅和鲜虾一一拿出来放在木板上。
最后,她将灶台的火灭掉,关好门窗,推着木板车往不远处的镇上走去。
自村尾走向村头,有早起洗衣的大娘看到她,招呼道:“暖丫头这会就去镇上摆摊了?”
苏暖笑着点点头,“王大娘,早上好。”
见她态度好,王大娘忍不住絮叨起来,“哎,好好。这大冷天的暖丫头你一个人推着这么大的木板车去镇上摆摊也是辛苦,要王大娘说啊,你就该同意了跟李石头的亲事,李家人多,多少能帮衬着你点……”
王大娘提的这个李家,不仅人多,也是出了名的贫穷。李石头的祖父当年是逃难过来的,没什么家底,后来娶了王家的姑娘,养活了六子二女。听说当初为了给六个儿子娶妻生子,两个女儿几乎是收彩礼卖掉的。偏偏他的儿子们也很能生,到李石头这辈,堂兄弟足足二十几个,个顶个的能吃,别说给他们操持婚事了,光是养活他们就不容易。
这样的人家,别说她了,恋爱系统听了都得逃。
苏暖脸上的笑容不变,脚下步伐加快,“王大娘,时辰不早了,我得先去镇上了。”
见她逃也似的走了,王大娘忍不住摇头,“这个暖丫头啊,从前就是个倔脾气,没想到病了一场后脾气更倔。李石头多好一个小伙啊,人老实还能干。”
这时,一个同样抱着一盆脏衣服的大娘走过来,听了这话,忍不住说:“李石头那么好,你把你女儿嫁他啊。”
王大娘立刻回嘴,“那怎么行,我把女儿嫁过去跟李石头喝西北风吗?我家那点家底,全贴进李家都不够扔个响的。”
大娘嗤笑一声,“原来你明白这个道理啊。”
王大娘被笑的面子上过不去,恼羞成怒道:“苏老大去的早,暖丫头她娘也是个狠心的,说改嫁就改嫁,走了之后再没回来过。她小叔入赘到镇上吴大夫家,一年到头也不回来一次,家里只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好在她做吃食的手艺还不错,跟家里小子多的李家正好互补。这大冷的天一个人多辛苦,多个男人帮衬不好吗?我也是为了暖丫头好。”
那位大娘懒得跟她掰扯,抱着木盆走远了。
上河村地理位置极佳,苏暖推着木板车往北走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名叫嘉和的镇上。
嘉和镇位于颜王朝东北部,往北是与他国交界的边城,往南是去往京都的必经之地,由于这些年北部他国与颜王朝贸易往来频繁,小镇这个交通枢纽也借此发展起来。
苏暖推着板车熟门熟路地走到官府划分的摊位区域,左手边是通往府衙的大道,右手边是通往京都的官道,前面还摆放了两排桌椅,供堂食的客人们享用美食。
这小小一个摊位,每月租银便要两百文钱,但有官府管控,很有秩序,苏暖前天刚攒够了银钱,就迫不及待地交了一个月的租金。
眼见左右摊位的人都来了,最右边做烧饼的摊位已经出炉一锅烧饼了,闻着那面食独有的香气,苏暖赶忙将炉子搬下来起火,再将骨头汤架上去热着,手脚麻利的开始包馄饨。
骨头汤沸腾的那一瞬间,香气四溢,习惯了清早吃一碗热馄饨的捕快赵耀宗循着香气而来,“苏丫头,来一碗鲜虾馄饨,多点麻油和辣椒油。”
苏暖轻声应道:“好嘞,您坐下稍等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