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视察途中,孜孜不倦向徐光启咨询农业问题,如粟的亩产,玉米,土豆,红薯,高粱,南瓜等传播到何处?
这次出宫微服私访,他的主要目的为深入底层,了解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为他日朝堂整顿做准备。
所幸,徐光启是农业好手,有问必答,耐心为他解惑。
交谈中,朱由校得知徐光启早年撰写的农政全书内,对玉米,土豆,红薯都有详细记载和介绍,关键徐光启亲自品尝过红薯。
南瓜,高粱已经在南方大量种植,特别是高粱,大明时南方产量远远高于北方。
偶尔同样擅长农艺的王象晋补充。
让朱由校吃惊是王象晋不光亲自种植红薯,还创造出压条繁殖法,对于植物嫁接改良亦有不俗见解。
朝廷,不缺干吏,缺把他们安置在合适位置的伯乐。
朱由校暗暗发誓,今后务必人尽其才,给予百官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临近安肃县时,朱由校偶遇上百名男女老少,顶着烈日在田垄处劳作。
观之,朱由校迅速下马走上去,望着田间高耸的作物,内心产生浓浓疑惑,秋收已经结束,为何这片地尚未收获,高声向田间老农询问:“老丈,田地是何作物?”
闻言,田间忙碌的老汉放下手里的活,走到田埂旁答道:“公子,这叫蜀黍。”
蜀黍?
朱由校诧异的望向徐光启。
徐启光解释说:“公子,蜀黍即高粱。”
高粱,朱由校恍然大悟。
他早前询问徐启光高粱传播到何处,谁承想保定府有百姓耕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由校让锦衣卫把水壶递给老丈,和颜悦色询问:“老丈,秋收结束了,为何家里才收粮?”
老汉望向朱由校,见他锦衣华服,随从云集,即知对方非富即贵,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答道:“公子,初夏时,老丈和儿子给襄城伯家做工,错过播种时间,所以,比别人家晚了月余。”
襄城伯。
李守锜。
靠。
这货死不足惜。
稍稍缓和心情,朱由校追问:“老丈,这蜀黍亩产几何,够家里糊口吗?”
老农沧桑的面孔露出几分难色,答道:“公子,丰年亩产三石,灾年两石。”
两三石?
明代一石一百五十斤,两三石头,即三四百斤。
这产量在古代已经很高,后世的高粱经过持续改良才亩产千斤左右。
他隐隐记得利玛窦传播教义时,记录大明风土人情。
着作《利玛窦中国札记》内描述南方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百姓注重饮食,万历中期,东南地区普通百姓能经常吃肉,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八百斤。
即使家境不富裕,也能购买到水产品和肉类,偶尔还能买水果回家。
时过境迁,朝政恶化,民不聊生。
北方旱情加剧,赋税沉重,莫说吃肉,吃水果,日常果腹都困难,不然沿途那来那么多无人收敛的尸骸。
朱由校追问:“老丈,蜀黍亩产量和粟相比如何?”
【除夕快乐】
喜欢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请大家收藏:(www。630zww。com)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630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