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开的侍卫不同,他们仅在生死攸关之际现身。
关于自身安危,朱高炽并不忧虑,此刻他正思索着刚刚从情报中获取的信息。
那李善长主动向朱元璋谢罪,此乃意料之中,无论李善长主动前往,抑或朱元璋遣使召来,两者间的纠葛终需了结。
相较于李善长重返朱元璋麾下的事实,朱高炽更关心此情报中透露的关于朱元璋的种种迹象。
朱高炽深知,今日的李善长对自己恐已恨意滔天。
之所以轻易宽恕李善长,其一在于关于李善长之事,他不得直接介入。
一旦涉足,不论朱元璋现时作何感想,未来回首,难免令其心生不愿分权之疑虑。
不愿分权,意味着什么?
对权柄的贪婪。
如此印象若延续至朱标陨落之时,事态则截然不同。
其次,李善长的存在,并非真正威胁,当前在义军中,他的地位远非李善长所能撼动。
唯有朱元璋,方能左右局势。
故而,比起关注李善长,更应深入了解朱元璋。
从朱元璋与李善长的对话中,朱高炽敏锐地洞察到,整个过程中,朱元璋在迫使李善长认罪之余,亦是一场了解与试探的较量。
特别是当朱元璋询问是否该处决郭天叙时,李善长的回答彻底触碰了朱元璋的禁忌。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李善长即便退隐后仍遭清算,除去外界因素,其在朱元璋心中的形象亦为关键所在。
昔日,李善长因朱元璋丧失兵权而投奔郭子兴,随后又转投郭天叙,而今面对郭天叙被擒,竟提议将其斩首。
此言虽似表达对朱元璋的效忠,然朱元璋又岂能不思量,倘若日后自身再度失势,李善长是否会建议将自己铲除。
朱元璋给予李善长的生杀抉择,实则无关紧要。
即使他选择不杀,朱元璋亦会利用李善长。。。。。。
他言必行,行必果,斩杀妖魔,手到擒来。
然而,随着李善长的话语,他的忠诚在朱元璋心中已如古树之根,深扎入土,却也被视为理所当然。
从寥寥数语中,朱高炽洞悉,未来的朱元璋将如何演变,他无法预知,毕竟人心如幻,变幻莫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此时此刻,朱元璋的信念中,忠义仍旧是至高无上的法则。
这无疑为朱高炽与朱元璋未来相处的日子里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在思绪飘渺间,朱高炽不知不觉已至城墙之下。
仰望眼前雄伟的城门,朱高炽怔然,未曾料想已抵达此地。
神思回笼,他径直步入城墙,踏上巡守之路。
虽春意融融,夜风却依旧凛冽,带着几分寒意。
此时,驻守的勇士见惯了朱高炽的身影,每至夜晚,他总是勤勉巡视,如同星辰,准时出现。
并非朱高炽生性勤勉至此,实则他深知,怠惰乃人性之根本,无人能免。
作为领袖,不能依赖个人素养与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