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疑惑,但刘千风带来的都是正向的东西,两位老科学家也没有再过多计较。
而另一边,刘千风忙着干什么呢。
机器他造出来了,整个加工车间也开始轰轰烈烈的生产,但是没有刘千风前期的把关,整个车间还是一团浆糊。
这段时间,他全天都在车间转悠,不为别的,也没有技术攻关。
完完全全像个车间主任一样,到处对加工人员进行操作指导。
不得不说,这服务真是全套到位。
源头的专利开发,到样品制作,到加工设备的设计,产品出图,下料仪器的改良,工艺参数的设定,流程编排,操作指南,生产指导,质量把控。
可以说一个产品的从头到尾,怎么来的,到怎么量产的,刘千风安排的明明白白。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没办法,之前有言在先,项目包干,不然一个亿的小目标合同不生效啊。
车间内,这里报警了,喊刘千风过去指导,那里不理解操作顺序,喊刘千风帮忙。
刘千风的角色,活生生的变成了培训车间工人的主任形象。
好不容易,才将这些人培训到位,统一了操作步骤,细化到了每个操作细节,做出来的东西终于才成了一点样子。
最后,刘千风将一系列东西打包交付。
包括合金材料的配比,合成加工要点,各项参数细节,最终展现成果,性能报告。
统统做成专利形式移交。
后面改良的制作设备,下料机设计,工艺参数,加工流程,验收标准,甚至员工操作手册。
也都一项项的做好转交京航验收。
当然,原材料的合成专利一经申请,也是在材料科学界引起了一波小轰动。
国外的各项媒体报道上,也是刊登了此项发明。
“日前,材料界一项新的专利引起国际注意,该发明解决了航天领域材料强度一直无法突破的难题。”
“经测试,该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都是史无前例的,这意味着华夏国在航天制造业又迈了一大步。。。。。。”
报道虽然没有铺天盖地,但引起了业内一些人的注意。
这项发明并未有太出彩的地方,但只是在细节方面做出了突破,竟然产生了质变的效果。
大家的疑惑是一样的。
“是哪个人才想出来按照这样一个比例及加工参数来调控金属性能的?”
这种事情,就好比一个偌大的机器,里面少了一颗很不起眼的小螺钉,整个机器都运转不起来。
这是一个精准而完美的“化学反应”。
这些都不是重点,对于刘千风而言,把这一系列的后续工作完成后,那一个小目标也终于是让京航那边心甘情愿的交出来了。
京航这边的事情完全交接完毕后,确认生产顺利,刘千风揣着一个小目标准备回苏北。
这件轰轰烈烈的事情,前后也才用了两个月。
这放在哪个制造业公司都是让人匪夷所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