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奏。”
“陛下。”
周青臣长拜及地。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
“是以,陛下当向东巡狩郡县,封泰山、禅梁父……。”
足足夸了一盏茶的时间,秦安听得都有些困了,周青臣才说出自已的本意。
在周青臣话落之后,仿佛是商量好一般,伏胜、淳于越、叔孙通等儒家博士也纷纷出列,引经据典,大谈古之帝王封禅一事。
总之就是,封禅是圣君仁王才能做的事,如今天下一统,陛下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理当和先圣仁君一样,于泰山之巅进行封禅。
这是已经耐不住寂寞了么?
秦安瞥了周青臣他们一眼,对于儒生们的心思,他心里跟明镜似得。
儒家这么搞,根源其实就是‘法儒之争’。
从儒家博士进入朝堂的那一刻起,法儒之争就开始了。
只不过,儒家在大秦毕竟没有什么根基,再加上大秦以法立国,更是以法赢得天下,整个朝堂,上到始皇帝,下到黔首士伍都是法家的既得利益者。
法是秦国万年不移的国策,他们现在动不得,也不敢动。
所以,劝说政哥去泰山封禅,便是他们慢慢参与朝政之中,并掌握朝堂话语权的一个契机。
毕竟他们是搞礼仪出身的,对于上古礼乐最是精通,而且泰山又在关东鲁地,是儒家的大本营。
国之大事,唯祀于戎。
只要政哥同意了封禅,便是变相的接受了儒家帝王受命于天的理论,他们也就在“祀”这国之大事里站住了脚。
并以此为阵地,慢慢的向政事以及世俗伸手。
若是之前的政哥,一定会接受周青臣的提议,毕竟在历史上,他老人家下一年的确去泰山进行封禅了。
只可惜……
秦安摇了摇头,儒家的算盘这次白打了。
不,也不算白打,只是推迟几年而已。
毕竟还得指望着泰山封禅,来钓六国的鱼。
在儒家博士们统统站出来后,偌大的宫殿内,寂寥无声。
即使是和儒家一向不对付的法家官吏,此时也没有直接开口反对,而是静静地等着嬴政裁决。
他们虽然不擅长礼仪,但他们知道陛下也有意封禅,直接出言反对,那就和找死没什么区别了。
只是,出乎意料的是,嬴政直接拒绝了周青臣的提议,让不明其中根源的法家官吏和儒家博士同时大吃一惊。
“朕虽平定海内,却未驱逐蛮夷,此时封禅?为时尚早。”
“待这日月所照,皆为秦土,蛮夷戎狄莫不宾服时,朕再封禅不迟。”
一场朝会就此落下帷幕。
独留下儒家博士在大殿之内发呆。
为何始皇帝今日的回答如此反常,这不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