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学

屌丝文学>大秦父皇 > 第419章 楚国历代君主14(第1页)

第419章 楚国历代君主14(第1页)

群臣乱王楚悼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命吴起统大军救赵。吴起分析了当时的战局,如果直接赴赵,一是路途较远,楚军需要长途跋涉;二是魏军的主力都到了赵地,而自己国内空虚,不如直接攻魏,攻魏薄弱的地方,这样,既可解赵之围,又可迅速取得战果。

这一着果然十分灵验,楚军攻势凌厉,前线的魏军只得赶紧撤回,在州西被楚军打得大败。楚军所向披靡,横扫中原,一直打到黄河边;而赵军也趁势反击,占领魏的棘蒲等地。魏军成了缩头乌龟,齐军则跑回老家了。这一仗打出了楚军的威风,不仅收复了北方原陈、蔡被三晋占去的土地,并又新拓卫一些土地。

而且,从战略意义来看,楚、赵从此修好,赵不再参与魏、韩伐楚,从此也就瓦解了三晋联盟,实际是楚在魏的后方找到了一个牵制魏的力量。这样,魏已再不是楚最可怕的劲敌了。正当楚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捷报不断向郢都都传来的时候,悼王可能太兴奋、太激动了,突然病逝。吴起只得从前线赶回都城,进宫料理悼王的后事。

然而,当时的旧贵族屈宜臼、阳城君等人不甘心失败,认为复仇的时机已经到了,他们纠集在一起,借到王宫对悼王进行悼念之机,丧心病狂地向吴起发起突然袭击。吴起情知自己性命难保,急中生智,临死卧伏王尸,并大喊“群臣乱王”,这些疯狂的贵族,仍未停息,继续射杀吴起。

而乱箭射中吴起,却同时也射中王尸。他们将吴起射死犹不解恨,还把吴起的尸体拿出去肢解了,可见他们对吴起的痛恨程度。[2]吴起之智悼王的丧事料理完后,楚悼王的儿子芈熊臧继位,为楚肃王。那些杀死吴起的家伙,不仅弹冠相庆,而且又都跑到肃王面前来表功,开始肃王不露声色,只是说:“吴起该杀,你们杀得“好”,要‘赏赐’,还有哪些人?”这些得令智昏的蠢货,一听说有赏,便一个个来争功。

肃王要新令尹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下来,一个也不要漏掉,然后要他们回去,等待赏赐。正当这伙权贵在梦想受赏的时候,肃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新令尹把他们统统抓捕归案,依法惩处。因为按楚国的法律,凡用兵器触到国王尸体的,一律处死,并罪及三族。除旭城君一个逃走外,其余70多家都被一网打尽。

此时阳城君的封邑也被没收。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故《吕氏春秋·贵卒》的作者认为,这是“吴起之智”。

主要政治成就:吴起变法楚悼王善于识人,敢于用人,锐意革新。他任用吴起进行变法,使楚国出现了强盛局面。主要有以下举措。[1]开创郡制楚悼王设置宛郡,派吴起担任宛郡郡守,是楚国历史上首次出现郡的记载。

郡县制的出现,增强了楚国对边地的控制,有助于边境的攻守,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打击封君战国早期,楚国经历了从春秋采邑制向战国封君制的过渡。到了楚悼王时期,楚国已经有了诸多封君。他们的封地可以世袭,位置主要集中在南阳、江汉、淮颍等楚国最富庶的地区,为楚王的统治带来了阻碍。

针对这一情况,吴起变法规定在三代后收回封君封地,并将贵族迁往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封君势力。在悼王、吴起去世后,“三世而收爵禄”的政策被废止,但封君的分封位置则趋向分散化,这其中就有吴起变法的影响。裁冗削禄面对楚国冗官冗禄的问题,吴起裁撤不重要的闲职职位,降低官员的俸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供给,并逐渐取消世禄制,把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练军强兵。

改政移风吴起制订并公布法令,统一楚国风俗,禁止朋党勾结和私人请托,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这样,就能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奖励耕战吴起鼓励人民从事农耕和战斗,禁止游民不事生产,禁止纵横家游说,从而“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经过吴起的改革,楚国军事实力大幅提升,有了“兵震天下”之称。军备制度吴起到楚国后,帮助楚悼王建立了楚国最早的常备军体系。

在春秋时期,列国普遍实行的是征兵制,服兵役的士兵没有军饷,战事结束就解散回家;而到了战国时期,募兵制也流行起来,作为对征兵制的补充。吴起在建立魏武卒后,又教楚悼王“裁减百官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而这支经过选拔和专门训练、需要用俸禄和爵秩供养的精锐之师,就是楚国招募的常备军了。对外战争楚悼王时期,楚晋之间征战频频,有胜有负。

总体来说,楚国处于劣势,延续了楚简王以来晋强楚弱的格局。楚国在与三晋的争端中,先后丢失武阳、大梁等重镇和其他城邑。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国势转强,夺回了部分陈蔡之地,并在救赵伐魏中重创魏军,但未能收复大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在对百越作战方面,楚国向南征服了大片土地,包括今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北部。楚悼王对这些地区的征服,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带入了这些地区,加强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为楚国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

在外交面对三晋、尤其是魏国的威胁,楚悼王善于寻找盟友,用外交手段遏制魏国的发展。在位初期,与三晋争郑,使郑国慑服。中期,交好齐、秦两国,请求他们援楚,避免了晋军给楚国造成更大损失。

后期,又应赵国的请求援赵伐魏,拉拢赵国,分化了三晋。这些举措,无疑改善了楚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楚国的发展。

关于历史上的评价。

蔡泽:慈仁任忠,惇厚旧故,其贤智与有道之士为胶漆,义不倍功臣。[3]

司马睿: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

曾公亮:楚悼王急于政令,故躁。

张正明:悼王不甘坐困,沉重的打击促使他谋求富国强兵之术。

刘玉堂:①楚国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至悼王之世才明朗化。②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打击旧贵族领主……(悼王死)“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封建领主制下的贵族土地占有制便空前削弱了。

而后世评价楚国当时的情况,就如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大清帝国,处处受到列强的欺侮与凌辱。

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衰弱的国内现状,虽然让楚悼王身心疲惫,焦虑不安,但天性不服输的他并没有就此沉沦。他不愿眼睁睁地看着疆域辽阔,地大物博的楚国毁在自己的手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但是为了楚国重新焕发新姿,他愿意肝脑涂地。楚悼王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将积贫积弱的楚国与富强无比的魏国进行了认真的对比,通过长时间的分析,他找到了魏国在短时间内就强势崛起的奥秘:魏文候启用李悝,通过变法维新,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调动了国民参与国家建议和开疆拓土的积极性。

悼王和吴起死,继位的肃王除掉了那么多旧贵族,这就减少了不少阻力,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王权,政令也就更容易畅通了;同时,缓和了国内矛盾,发展生产也有了一个更安定的环境。

但因没有像吴起那样有才干的人物。楚虽然还在稳步发展,却不再像悼王时有声有色了。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前后不过八年左右的光景,却使楚国从一个贫弱挨打的大国,变成了一个富裕、强盛的大国。这既反映了悼王的远见卓识,善于用人和敢于用人,又反映了吴起的聪明和才干,他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是这样评说的:“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损)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能重用吴起的楚悼王是楚国历史上一个不甘落后,敢于变革的明君,也是一个值得称颂的明君。

楚肃王(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370年),芈姓,熊氏,名臧,楚悼王之子,周代楚国的第三十七任君王。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刚去世,旧贵族便要射杀楚悼王生前宠信的大臣吴起,吴起无计可施时跑入楚悼王的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乱王",但贵族并没有因此而停息,继续射杀吴起,乱箭射中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肃王继位后便以伤害悼王的尸体之罪来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故《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这是"吴起之智"(吕氏春秋·贵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