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的是推动剂,满的是燃烧剂,倾斜的倒锥体坑壁则是聚能体。
非常科学。
这个陷坑总结自人类用于残忍的毁灭自身的经验。
林欣正在陷坑最中心小心的堆积那些不满瓶的酒精燃烧瓶,然后还在上面淋上一些酒精,之后再往更上层堆放盛满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全程大气儿都不敢出,生怕擦出点火星子把自己当成丧尸烧了。
林欣在弄好这些东西之后,甩着沾满酒液的手从坑底爬上来,酒精的挥发作用让他的手冰冰凉凉的。
抓挠几下用棉布护罩保护起来的伤口周围,这几天这伤口越来越痒痒,也该是到拆线的时候了。
他对佩顿和蒂梦妮娅说道:“就像这样的坑,怎么着也能烧掉百来只把?还只使用了30几个瓶子和4大兜酒精。”
“不过咱们还是得用过之后再能知道具体的效果,来吧,帮我拿着这个。”,林欣递给蒂梦妮娅一个用布抱起来的棉花卷,这些东西是从棉被里拆出来的。
虽然地处北美洲中部,全年气候温暖适宜,夏季温度不高于33℃,属于舒适区,但肯塔基的冬天温度最低也可达-15℃(极少),冬天一样会上冻、下雪。类比起来,肯塔基就像是中国的山东、河南地区一样。
一样的粮食产地、重工业聚集地。
所以肯塔基的居民都会常备冬服、棉被之类的御寒被服,这些东西被林欣找到之后当即就拆除棉花来使用了。
并且之前曾经在私酒酿坊的那间幸存者小屋里,曾经找到过致密的未知布料,这样,林欣就获得了“火折子”。
在我国劳动人民如同繁星般的智慧之中,就有这样一种用于保存火种的东西,“火折子”。
在最开始,没有火柴、打火机大年代里,劳动人民为了运输、保存火源,通常会采蒿草、羽绒以及棉花、花生皮、核桃皮等,利用这些纤维丝密集或饱含油脂的易燃物,在缺少氧气的情况下会慢慢闷燃的特性,把火种保存其中。
火折子就这玩意
通常情况下都是用木盒、兽皮包裹起来,在用的时候取出绒状闷烧状态的引火物,把它们摊开,充分接触氧气,这时候吹上一吹就能让闷烧的火绒复燃,取得火种另作他用。
但是劳动人民是智慧的,他们并不满足于经常会闷烧过度导致其起火或者氧气被完全切断导致熄灭了的火绒火折子。
早在周朝,人们除了“夫燧”这种利用金属凸面反光镜汇聚阳光应获得高等方法外,人们还已经广泛使用了以枣核和桑树枝作为保存火种的方式,人们发现枣核晒干之后非常易燃,但是不容易出明火,配合桑枝混合起来甚至看不出来是不是燃着。
这种堆叠起来的火堆一旦摊开就会出明火,扫到一起就又回复原样,甚至可以保存起来持续数天时间,这可以说是最初版的火折子。
而到了汉代,人民更是直接发明出了“艾引”,也就是艾灸用到的艾草绒。
南北朝时期更是直接发明了和现代火柴相类似的“火棒”,用木棍沾染硫磺,再用火石碰撞取火。
西方于1800年前后发明的现代火柴,就是在这种火棒传入欧洲后不断改进产生的。
至于已经标准化成为一个空心管装着闷燃剂的模样的火折子,应该算是在北宋时代。
火折子现代仿品
那时候火折子还有另外一个竞争对手,火寸条,其实就是沾了硝磺之类易燃物的木条,只是因为够便宜,所以比火折子更普遍使用。
火折子真正发扬光大,是在明代,和火药的大规模应用一起,逐渐发展成为了大家经常在荧幕上看到的那些火折子的样子。
这时候的火折子制作工艺更加复杂了,还会在其中添加各种其他成分,诸如芒硝、硫磺、樟脑,甚至还有松香,主要燃烧物也被替换成了鞣制过的植物纤维,如地瓜藤、莎草,还有直接用纸的。
用这些新成分制成各种用途的火折子,其主要目的已经不是保存火种,而是用于紧急照明,快速引火以及定时等,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更是成为军队标配。
林欣找到的那种他不认得的布料,其实是诺梅克斯Nomex防火布。
应该是私酒贩子怕起火而购买的,被那个女人用来当窗帘了,这种布是美国杜邦公司的产品,早在70年代,就已经用于军事项目了,并且是现在常见的电器防火器材。
并且目前的绝大多数的消防员火场防护服的绝热层,都是这种材料的。
这种材料其实就是国内常说的“芳纶1313”,林欣属于不识货但是有“这玩意看上去就挺牛逼”的意识的人,他当时就把这些布收集起来,今天正好就派上了用场。
绝缘、强韧、耐火,即便是在300度高温下仍然能维持原有的机械强度超22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