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朝臣们听见陛下一口回绝了曹恒的提议,也是瞬间松了一口气,不是他们不愿迎敌,而是相比外敌,他们更忌惮内部的敌人。
赵庸手握十万大军裂三州之土封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外敌入侵,无非就是劫掠一番扬长而去,大夏顶多损失一些人口和财物。
而内敌坐大,则有改天换地之能。
如此一比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现如今朝廷以公主的清名做局,好不容易才将赵庸唯一的独子骗进太安。
眼看解决赵庸这个大夏内部最大的矛盾即将功成,大夏真正实现垂拱而治天下大同的愿望近在眼前。
这个时候让赵庸领兵迎敌,一切前功尽弃不说,大夏还得赔上一个公主,就这样的亏本生意,那真是亏得连裤衩子都不剩。
曹恒竟然怂恿陛下做这样决定,其心可诛!
反观曹恒,听见小皇帝竟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的提议,先是愣神一瞬,紧接着脸上不由得露出一抹苦笑。
他知道小皇帝的心思,也理解小皇帝的心思,赵庸那样的人杰一日不除,中央便一日不安稳。赵庸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他手下的十万大军,而是在于他在军中拥有的巨大声望。
兵仙,杀神,军神,用兵如神,多智近妖。。。。。。这些词语集合在一个人的身上,哪怕他什么都不做,亦会有无数的人前赴后继的为他效死。
大夏几乎所有的将士,都将赵庸视为偶像。
不夸张的说,哪怕赵庸乖乖交出了兵权,但只要他想,哪怕没有朝廷的首肯,他也能以极快的速度在民间拉起十万大军,这才是赵庸真正可怕的地方。
事实上这也是他的想法,赵庸必须死,他一日不死,对于姜氏江山来说,就是一颗随时有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否则他也不会在姜承刚坐上龙椅,屁股都还没坐热乎的时候就怂恿着小皇帝对赵庸出手。
甚至不惜用自己的亲外甥女做伐。
如果可以,他比任何人都不想放赵韵回到甘州。
只有赵庸死了,他这个皇帝外甥才能坐稳皇位,只有赵庸死了,他这个右相才有机会搬倒杜乔这个左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夏文官第一人。
可关键是,他现在没得选啊!
北元叩边,寻常之时,当然不是什么大事,就算大夏精锐镇守各地一时间无法召集,但太安城还有二十万拱卫京畿的京营,实在不行,大不了先遣出一支偏师北上拖住北元大军,再慢慢召集大军迎敌。
但不让赵庸领兵迎敌,这就是大事了。
因为谁也没法保证面对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赵庸会不会心一狠直接率领麾下十万将士投敌。
万一赵庸不甘引颈受怒,趁着北元叩关的档口率领十万大军南下,那时大夏才是真的要经受灭顶之灾。
偏偏现在是在朝堂之上,人多眼杂,这些话他还不能和小皇帝外甥直说。
曹恒心中那个苦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