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自内心的赞叹道:
“皇上之眼光,古今罕见。”
当即写了一份折子,交驿马发出。
随后又手书多道军令,分别交付各部,严格执行。
江西巡抚牵头号召江西全省士绅捐输,数量不限!
一来解大军粮饷之困。
二来将士绅全部绑上战车,立场鲜明,将来若江西失陷,伪吴王不会饶了他们,争取都不会争取,直接杀人。
向各州县官下令,集中流民,送至九江大营。
无论男女老幼,全要!
哪怕是一个小脚妇人,一个九岁娃娃,也有他的用处。
前者可洗衣服可慰军心,后者可肉身抵贼兵子弹。
这里面的深意,仔细分析起来令“人”拍案叫绝。流民和贼兵都是敌人,哪一方死光了都是利好朝廷。
流民少了,地方上就不会有民乱。
以流民妇孺驱使在前为盾:
贼若仁义,则官兵一哄而上,赢!贼若枪击流民,则道德有亏,朝廷找到道德抓手,大肆攻击,还是赢!
战况僵持,拉锯来回作战:
贼之精兵、火药终究有个限度,流民死光了,贼兵怕是火枪也只能当烧火棍用了。
……
池州府到黄石矶,挂着“吴”旗的船只来往不绝。
将第2军团所需的物资,运到前线。
煤炭、军服、枪炮、火药、盔甲、刀矛、便携军粮,还有四轮车厢。
其中亦有少数新兵,以及新来的军官。
苗有林心知肚明,他不可能把第2军团经营的水泼不进、针插不进。
索性看开了,不再存有过多的小心思。
先和两位副总指挥郑河安、黄肆喝了几次酒,拉近了关系。
之后将他的起家队伍编成了2个营。又挑选了一些老弟兄,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正副)营指挥使以上军职。
给各营补充新兵,招募皖南壮丁。
总算是完成了对第2军团的牢牢掌握。
他的这些行为李郁知道,但是不打算干涉。
原因很简单:
一支军队要想有战斗力,主将不可能是光杆司令,必定要安插自己的亲信。
而且,
苗有林的一番调整,也改变了第2军团“淮西”清一色的局面。
中级军官当中,淮西人的比例降到了三分之一,苗部旧人占据了三分之一,其余各地军官占据了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