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子为啥要泡呢?”江寒问道。
何远光看缫丝已经多次,并且在省报上发表过关于三河县缫丝的文章,于是就给江寒当起了解说员。
蚕在吐丝结茧的时候,正常情况下会一气呵成地吐完。
理论上讲,一个蚕茧能抽出来一根蚕丝。
蚕丝越长,在织绸的时候,接头就越少,绸面的光滑度就越高,其价格自然就高。
一个蚕茧的丝,长的有一千五百多米,短一点的也有几百米。
很少有人能做到抽而不断。
因为蚕吐丝的同时自身会产生丝胶,丝胶会把丝组成丝片,一个茧是由若干丝片拼起来的。
除去丝胶的蚕丝,叫做精炼丝。
以精炼丝为原料,就可以用织机加工成各类织物。
蚕蛹大概是先民的食品之一,剥食时先要撕去茧衣,再咬破茧壳。
由于偶然的原因,有人将蚕茧放入口中,茧壳在唾液中长时间浸润后,丝胶溶解,密缠的茧丝分离,因而无意中发现了缠在蚕茧上的的茧丝。
经过反复实践,有人悟出在合适的水温下就可以抽丝剥茧,于是将蚕茧在热水中浸煮,脱去丝胶,在丝绪浮起后,再缫取丝绪。
这就是最早的缫丝技术。
三河绸始于夏朝,唐朝开始兴盛。三河柞蚕丝绸在周代已为高贵衣料。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后,官府即把柞蚕种发给百姓,积极倡导发展柞蚕生产。
到了唐代,三河绸已为宫中珍品。三河县令元德秀常以三河丝绸进朝献贡。
唐开元二十四年春,唐玄宗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入京献演,多少地方官兴师动众,只有三河县令元德秀仅仅携带几个民间伶人身着三河丝绸,轻装简从,抚琴献演。
主簿刘华劝他:“东都献演,非同小可,山野俚曲难登大雅之堂,身着山绸,恐污圣上耳目。”
元德秀熟知玄宗喜好,执意携绸献演,果然受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赞赏。
杨贵妃更爱三河丝绸,鼓动唐玄宗对三河丝绸通令嘉奖,帝王之爱,对三河丝绸起到了宣传广告效益,极大提高了知名度,很短时间内,三河丝绸的盛名传遍九州华夏,成为唐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货源。
明嘉靖《县志》载:“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税丝一千四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五厘,折绢七十四匹七尺二寸三分四厘五毫”。
咸丰年间,山区农民植柞为本,以蚕为主,获利颇丰。光绪年间,三河县柞蚕业进一步发展,当时,民间与官府重视保护柞蚕坡,在两棵树乡立碑,把“广植蚕坡、保护蚕坡、爱养蚕蚁、严禁抽半、樽节草木”等五条政令、法规刻于其上,永远奉行。
听到这里,江寒问道:“这块碑还在不在?”
何远光道:“这碑差一点被村民拿去当门石!我当时刚好在,保护下来了。”
江寒松了一口气,还幸亏是文联主席何远光,幸亏他对柞蚕的历史文化了解很深,要是别的部门,不就是一块破碑嘛。
喜欢官途无疆请大家收藏:(www。630zww。com)官途无疆【630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